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理论前沿 > 正文

如何避免“1300斤菠菜15块钱”的赔本买卖?

如何提升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抱团取暖,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是根本出路。单个农户面对市场,就如汪洋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极易翻船。有组织成规模的合作社,则筑起了一艘较为坚固的航船,更能经得起风浪,而且船越大,稳固性越强。

近日,一名河北邯郸的菜贩发布了一则收菜视频,拍摄的是他花15块钱收购了一对农民夫妇一车1300斤的菠菜。1300斤、15块钱,事件中极具反差的两个数字,引发网友热议和多家媒体关注。不少网友留言说,“一车菠菜还换不来一碗饭”,替农民夫妇不平。后经媒体求证和当地工商部门确认,这笔交易是符合市场规则的正当交易,不存在任何强买强卖。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如何帮助像他们一样的农民避免遭遇这样的窘境?这背后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菜贱伤农并非新鲜事。“香蕉烂在树上”“白菜烂在地里”“菜降到几分钱都没人买”……这样的新闻隔一阵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每一次出现,都会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为什么这样的事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原因就在于,农民本是弱势群体,当单个的小农户被裹挟进大市场,他的话语权是非常微弱的,面对冰冷的市场规则,只能无奈地赔本“割肉”。然而,面对这样的事情,仅有道义上的同情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理性思考和冷静分析。就本次事件来看,菠菜集中上市必然引起市场价格下降,当地附近的村子种植蔬菜的农户很多,集中上市导致供过于求,正常的好菜也只卖到1毛到3毛钱一斤,而这对夫妇卖的又是市场上不太受欢迎的高秆菠菜,一车菜因品相一般没人要,最后以一斤不到1分钱的价格贱卖,实属无奈。

如何提升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抱团取暖,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是根本出路。单个农户面对市场,就如汪洋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极易翻船。有组织成规模的合作社,则筑起了一艘较为坚固的航船,更能经得起风浪,而且船越大,稳固性越强。倘若这对农民夫妇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加入合作社中,也许就会是另一番情形了。在合作社的统一指导下种植蔬菜,多户农民联合起来,种植规模上去了,种植标准提高了,蔬菜品质会相应提升,合作社的议价能力也自然会增强。合作社可以与当地的商超、社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企事业单位食堂、饭店等签订订单,找到稳定的销售渠道,提高蔬菜的销售价格,合作社的每一个农户都能从中受益。

再进一步说,当地附近村子种植蔬菜较多时,如何才能避免大家种植品种单一导致的同质化竞争?几个村子的合作社可以联合起来,组成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联合社对外搜集市场信息,开拓市场渠道,对内指导调配各个合作社的蔬菜品种,提供种植技术,统一购买农资,不仅能提升蔬菜品质,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有品质的蔬菜不愁卖不出去,农民的收益也就有了保障。随着合作社及联合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还可以建起仓储冷库,实现蔬菜错峰上市,进一步提升卖菜的主动权,避免扎堆上市价格低、不卖又烂在地里的尴尬。联合社还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建立自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产自销,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自身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回到新闻中那对农民夫妇,如果他们是在这样一个联合社组织下生产蔬菜,视频中无奈的一幕很可能不会发生。

这个过程就是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过程,这有赖于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事实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强调要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将更多像这对农民夫妇一样“单兵作战”的农民,引领到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上来,让农民在市场上有底气、有话语权、有稳定的收益。

菜贱伤农往往还联系着另一个问题:菜贵伤民。正如很多网友感受到的,超市或网店里买到的菠菜少说也得三五块钱一斤,并非几毛钱那么便宜。从田头到餐桌,一棵菜经过了菜贩子、批发商、批发市场、超市等环节的层层加价,价格必然会成倍增长。在这种传统“长链”流通模式中,农户赚得少,吃菜的百姓花得多。减少中间环节的“短链”流通,能够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前述提到的合作社直接对接商超、社区等主体,就是环节更少、流通效率更高的“短链”流通,有学者称,“短链”流通不仅降低了农产品价格,也提高了农民收益,老百姓能吃到更新鲜的农产品,供需双方都受益。在一些发达国家,直销或只有一个中间商销售、直达消费者手里的农产品已经超过一半。在这种“短链”流通模式中,生产者直接面对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如果提供的农产品不过关,不受消费者欢迎,很快会被淘汰,这对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生产环节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将势单力薄的小农户组织起来,进行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流通环节发展中间环节少、成本低的“短链”流通,应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