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理论前沿 > 正文

用科技把农业服务业武装起来

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一项“三农”重点工作。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方面,如何发挥好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推动农业生产高效智能,成为政产学研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日前举行的“2021中国农业服务者大会”上,记者采访了北京博创联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创联动”)负责人陶伟。作为一家致力于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科技助力的现代企业,博创联动探索的“科技赋能农服、农服衔接农户”路径,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益实践。

智能普适

——农机装备升级的方向

农业生产是理想的机器人应用场景之一。“农机作业具有典型的重复性、确定性,用机器,尤其是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机器去替代人工,能很好地保证作业效率和生产的标准化。”陶伟说,“现代农业较发达的国家,大型农机装备智能化程度已较高,很好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目前,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不一,成为农业全面现代化的一个制约因素。”

在深耕农机作业场景应用领域基础上,陶伟带领团队将农机装备升级的重点放在了机械的智能化和特定场景的适应性上。陶伟介绍:“现在我们所做的就是把机器人的自动控制和远程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农机装备,把农机变成智能联网机器人。”通过加装北斗导航和传感器、液压装置等系统,大型农机在许多场景中可以实现自动驾驶和自动作业。

中国多元的地形气候塑造了多样的农业类型。除农机智能化升级外,适用于丘陵山区和特色农作物的农机具研发也是陶伟团队主攻的方向。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西崇左400万亩甘蔗一度无人砍收,博创联动和中联重科共同研制和改装了智能化甘蔗收割机,在实际作业过程中,一台机器大概相当于130个传统工人的工作量,解了当地的燃眉之急——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陶伟告诉记者,以我国的机械制造、智能化系统开发和电子零部件生产能力,完全可以制造出在全球范围有竞争力的高端农机。“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进口设备‘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更好提升我国农业生产效率。我们坚信,智慧农机市场空间巨大。”

服务组织

——科技因子下田的载体

“现在到新疆你会发现,如果种棉花、收棉花的农机不装北斗导航,农民是根本不会让它下地的。”当下农民对科技产品的认可和接受程度,超出了陶伟原来的预期。

“一开始,我们主要和农机生产企业做智能化升级,因为他们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生产采购体系,对科技产品的认知比小农户好很多。”事实证明,农机生产企业很快就接受了这些科技产品。但要把这些用科技武装起来的农机送到农田里,却并非易事。陶伟说,“如果直接面向农户端,一则教他们使用这些技术要花很大功夫,二来他们也很难一下接受多出的成本。”

他们选择了一条“快车道”——借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其本身就承载着有机衔接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职能。“现在我们更多的客户是农机服务组织,通过他们的作业把新技术和新理念有效传递给小农户。”

在农机合作社的服务中,农户在田边亲眼看到,装备了北斗导航的农机,作业更加标准,效率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支持安装农业用北斗终端近2.3万台(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0.7%。在90多万个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领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科技因子在广袤田野里释放出巨大能量。

数字系统

——农服资源配置的平台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在陶伟看来,实现智慧农业要经历四个阶段——1.0的机械化农业,是简单的机械换人;2.0的绿色农业,关注质量和环保;3.0的精准农业,是提升农机作业精度;4.0的智慧农业,数字化是鲜明特征。

在智慧农业的内涵中,除农机装备的智能化外,“更聪明”的跨区域作业也是一个重要部分。“比如,一个农机服务组织,只管几块地,或者只服务特定农户时,只需要把活儿干好就行了。但是,现在许多服务组织面对的是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托管土地,而且这些地块非常分散,就必须综合考虑整体工作效率。”

陶伟以新疆的采棉作业为例介绍,以前的服务方式是,谁打电话来,我就给谁去干活,每一台农机都是分散管理的。“如果能够借助一套数字化系统,把所有的信息录入进来,哪里有农机,哪里需要作业,怎么作业效率更高,实现有系统地管控,这些资源就能够有效对接起来。”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催生了对数字化系统的需求,团队也敏锐地开始通过提供硬件产品、软件技术和平台服务,推出整体化解决方案。

陶伟的目标远不止于此,在20年的技术积累中,团队掌握了无人驾驶、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未来,我们一定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农户只需要在家中简单操作,机器就能高效作业。”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