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用好群众评议激发干部作为

核心提示: 群众评议是检验发展质量和人民获得感的试金石。就目前地方实践来看,将群众评议运用到政府和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有“万人评议”“公述民评”“政务服务好差评”“第三方评议”四类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要警惕群众评议中的“刻板印象”、形式化和官僚主义倾向,以及“仅评无下文”现象。提高群众评议在政绩考核中的占比,始终把群众评议作为干部考核的“定盘星”,最大程度发挥群众评议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中的效能,才能以考核杠杆撬起群众满意度、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

【摘要】群众评议是检验发展质量和人民获得感的试金石。就目前地方实践来看,将群众评议运用到政府和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有“万人评议”“公述民评”“政务服务好差评”“第三方评议”四类模式,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但同时,也要警惕群众评议中的“刻板印象”、形式化和官僚主义倾向,以及“仅评无下文”现象。提高群众评议在政绩考核中的占比,始终把群众评议作为干部考核的“定盘星”,最大程度发挥群众评议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中的效能,才能以考核杠杆撬起群众满意度、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

【关键词】群众评议 担当作为 绩效评估 反馈管理【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知事识人,重在考核。2020年11月初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并强调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群众参与评价,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以群众“有感”定位干部“得失”,将有助于领导干部把“补齐民生短板”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目标,引领干部干事创业和担当作为。

当前群众评议的实践成效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衡量干部的政绩,最根本的是要看人民群众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观不是“挂在墙上”“喊在嘴上”,而是以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改善等为关键指标导向的。近年来,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驱动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适时将群众评议运用到政府和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就目前地方实践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模式:一是以南京、珠海等地为代表的“万人评议”模式,即围绕考核内容面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根据评议结果实施相应绩效奖惩;二是以杭州、青岛等地为代表的“公述民评”模式,即政府部门面向群众代表公开述职并接受群众评议;三是以成都、广州等地为代表的“政务服务好差评”模式,即企业和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后,通过线上、线下政府服务评价渠道对相关部门提供的政务服务作出评价;四是以上海有关委办局为代表的“第三方评议”模式,即聘请独立的第三方组织群众进行评议。

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探索实施的群众参与绩效评估的实践总体上来说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效应:一是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群众所想即为考核所向,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群众评议引入考核评估有助于引导广大干部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和用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二是政绩考核的公信力得到了提升。领导干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事业中是高高站上枝头,把表态当落实的“黄鹂鸟”,还是俯下身子,甘当为民服务的“孺子牛”或撸起袖子,做担当作为的“拓荒牛”,群众最知根知底,也最有发言权,引入群众评议凸显了政绩考核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使得评估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和接受度。三是激励效果明显。群众评议是检验发展质量和人民获得感的试金石,群众什么方面不满意,就需要领导干部在哪方面下功夫,政绩考核作为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听诊器”和“助推器”,在考核体系中增加相应指标,引入群众评议能够帮助广大干部在工作实践中找准坐标定位和努力方向,以考核之力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比学赶超。四是群众满意度提高。群众满不满意是政绩考核的关键指标,围绕当前民生热点、难点,引入群众评议将有助于更全面客观地考察干部的德、能、勤、绩、廉,推动考核从“平面”向“立体”转变,以考核“指挥棒”助力群众“幸福指数”提升。

警惕群众评议实践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提高群众评议在政绩考核中的占比,不仅是“以人为本”“服务型政府”等现代理念的具体体现,而且是政绩考核科学化和有效性的保证。近年来,随着各地逐步将群众评议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人民群众从被动的“信息供给者”向“信息供给和决策共享者”角色转变,发言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部分地方仍存在着“重显绩,轻潜绩”的现象,认为政绩考核主要是以经济指标等“一锤定音”,而民生考核不“显山露水”,难以具体量化和操作。一些考核实践中群众评议的部分,往往就是发一发测评表、听一听群众评价,难以发挥群众评议在干部考核中的实际效用。群众评议实践中几个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或问题值得警惕:

警惕群众评议中的“刻板印象”。一方面,中国的传统行政文化自古代封建社会就已孕育生成,传统“官文化”就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部分群众在参与政绩评议时,出于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畏惧,不敢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进而给干部评议增添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反腐倡廉和依法治国的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参与干部评议的意识逐渐提高,也越来越敢于提出质疑。但有时群众的质疑未必符合实情,现实中发生“翻转”的新闻事件有不少,如牛年春节期间,德州一辆公务车出现在烟台龙口市一商场附近,被质疑公车私用。当事部门德州市临齐街道办事处经过调查于当天向社会发布通报,详细介绍了公务车停在商场是因为需要点对点接回解除隔离人员,及时回应了群众的质疑。诚然,群众的有效监督和合理质疑有利于推动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如“德州公车”等一些“翻转”事件的产生与部分群众“见风就是雨”、对领导干部存在“刻板印象”等紧密相关。这类事情不但增加了相关部门额外的调查和行政成本,也将直接影响干部的干事创业积极性,并最终影响所在部门的公共服务效能。

警惕群众评议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一方面,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凸显,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越来越多样,对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标准也日益提高,对于领导干部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与作风要求更是愈发严格,干部工作做得好,群众认为是理所当然,偶尔做得不好群众就会有意见,一次失误带来的影响可能会掩盖过去的功劳,甚至产生社会舆论危机。随着“八项规定”和反腐倡廉的深入推进,老百姓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及“苍蝇”“老虎”等反面典型的曝光,使得部分领导干部的负面形象容易被无形放大,社会公众对部分干部的认知出现偏差,误解增多,容易产生“强势群众参与”“无序群众参与”以及“群众过度监督”等风险,群众评议的作用也因此被扭曲。另一方面,随着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中央政府也进一步加大了对地方的考核监督,其初衷在于推动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地方落实到位,鞭策地方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然而群众评议干部的操作周期过频容易诱导“懒政”“怠政”现象的出现,有的地方在群众评议过程中只注重结果导向,动辄签订“责任状”,将关键任务指标与“一票否决”挂钩,在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同时,也引致部分干部为了“少出错”而消极怠工以求安稳。

警惕群众评议“仅评无下文”现象。大量的研究表明,结果反馈无论对被考核者还是考核信息提供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实践中又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在对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方面往往也不给力,特别是在政府等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践中。相关部门在引入群众评议的过程中,应注重评议结果的及时反馈和合理运用。一方面,要将群众评议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考核干部,促使被考核干部清晰认识自身问题,在能力、行为以及职业发展上找到进步路径。还要将评议结果公开透明地反馈给参与群众,在形成大众监督的同时保障群众参与评议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群众评议不仅仅局限于得出满意、不满意的评议结果,还在于树立群众满意度“风向标”,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将群众评议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问责追责等相结合,推动形成“创业者、绩优者上,守摊者、绩差者下”的鲜明导向,切实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积极性。

如何进一步用好群众评议来激发干部担当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始终把群众评议作为干部考核的“定盘星”,才能以考核杠杆撬起群众满意度,才能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之力。虽然群众评议在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已有不少探索,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如果要切实提高群众评议在干部考核中的实际效用,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准优化:

转变传统观念,积极策划群众评议工作。在政绩评估过程中,领导干部起着主导性作用。只有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支持和认可群众参与政绩评估,才能促进群众评议的深度和广度,促使群众参与从“有限参与”到“深度参与”转变。第一,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要摒弃以往单一的政府治理模式,向人民本位以及社会合作治理的模式转变。第二,要全力配合群众实施干部评议,领导干部应秉承“民本位”价值理念,提供评议过程所需要的完备信息,杜绝篡改真实信息、编造不实信息、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第三,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评估。政府作为群众评议过程的主导,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群众参与干部政绩评估。通过微博、微信、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介宣传群众参与评议的意义所在,引导群众认识到参与评议的重要性。

完善制度基础,拓宽群众评议参与渠道。一方面,尽快建立健全群众评议的相关制度,对条件成熟、界定明确、事态稳定、具有共性的领域,从法律和行政法规方面进行规范;对条件不成熟、界定不明确、事态不稳定、个性凸显的层面,应鼓励各地出台地方性规章加以规范。明确群众评议的主体地位,充分保障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推动群众评议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宽群众参与干部评议的渠道。首先,创新群众评议方式,通过大数据技术赋能,改变以往群众评议靠听取汇报、民主评议、个别谈话等单一方法,引入诸如匿名问卷调查、网络征询、第三方评议等方式逐步实现群众评议信息技术化。其次,优化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依托数字化、区块链等技术开发新型电子政务系统,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各类智能终端、传感器等整合多方面的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自动推送,多途径、多渠道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促进群众与政府的交互程度,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最后,拓宽群众参与方式,为使干部评议结果更加准确,应进一步纳入民意征求制度、听证会、座谈会、公民投诉制度、网络评议等新形式,保障有意愿的群众采用合适方式参与评议。

培育参与意识,增强群众评议能力。一方面,要强化群众参与评议的意识,传播和培育能够体现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文化和氛围,积极倡导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干部考核评议过程中,主动发现政府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监督领导干部,以维护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群众评议作为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政策理解、语言交流、客观判断、独立分析等。群众评议能力的强弱关系到政绩评估的成败,增强群众的评议能力应把握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提高群众参与评议的专业性。干部政绩评议涉及部门广、业务门类多、专业性强,而普通群众的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政府应积极举办与群众评议相关的专业技术培训,持续、定期地开展各类群众评议活动,帮助群众在实践中提升评议能力;二是提升群众组织化程度。分散、单一的群众力量难以支撑促进群众持续参与政绩评估,聚合分散的个体力量,使各界群众在组织中找到归宿、寻找共鸣、激发热情,进而迸发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群众持续有效参与评议。

科学制定指标体系,优化考核评议方式方法。第一,要科学设置政绩考核指标,提高群众评议在干部政绩考核中的占比。一是实施分类考核,根据区域差异、部门差异和任务特点等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杜绝“一刀切”。比如,对不同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合理设置共性考核指标以及差异指标,对不同部门实施定量和定性不等的考核指标并进一步规范化操作。二是摒弃简单地用几个数字和指标来衡量干部政绩的做法,把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经济指标与环境指标、城市变化与农村发展、经济总量增长与群众个体实惠等相结合起来,既设置完成群众身边“关键小事”的实质性指标,也建立作铺垫、打基础的阶段性指标,既完善高质量推进民生实事的加分项,也补充消极应付、推脱逃避的扣分项,让领导干部既注重显政,又着眼潜绩,切实推动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坚守考核实践中的“人民性”,在干部政绩考核中注重人民关切,以群众感受作为重要考核标准量化群众“获得感”,进一步促进考核指标接地气、能落地。第二,要不断优化考核的方式方法,做到真考、考真,力求考准、考实:一是延伸考察触角,要多走到群众中、走到工作一线,采取调研、谈话、走访等方式,让社会各界参与到干部评议工作中,全面了解和掌握干部在群众中的口碑,多角度深化对干部的了解。二是要注重群众评价口碑,建立评价转换机制。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随群众个体文化差异、理解能力、知识层次不同而评价的角度和表达能力存在一定差别,例如在脱贫攻坚考核中,选择用满意和非常满意评价干部精准扶贫情况时,大多数群众会认为两个词意思差不多,引入群众口碑评价机制需着力做好评价转换,把群众的主观感受准确转换为具体的客观指标。三是要将考核过程系统化,建立周期性和随机考核评价模式,推动政绩考核方向标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保障考核结果更加科学、有效。

注重全过程科学管理,切实发挥群众评议效能。“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把考核“指挥棒”交到人民群众手里,充分用好“群众评价”,引导领导干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努力创造造福人民的政绩。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干部政绩考核的群众参与度,保证群众对考核内容、考核程序、考核方法、考核结果的全链条监督,实现考核公开透明、公平公正,避免考核流于形式,陷入“走过场”的怪圈。其次,规范干部政绩考核,合理使用评议结果。围绕“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把群众评议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相结合,有效甄别“带病”干部,对考核中发现的群众意见较大的领导干部,及时进行调整,让群众评议的结果切实成为干部政绩的“度量衡”。最后,建立全面的考核结果反馈机制。不仅把解决实际问题、整改到位多少问题贯穿于评议工作的全过程,还应该加强管理部门、评议对象与群众之间的全面沟通,建立针对政绩考核的申诉机制,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以提出申诉,考核对象必须积极配合各部门进行核实考核结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下,仍然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落实群众“打分权”是政绩考核的重点所在,要充分发挥群众“阅卷人”作用,积极树立群众满意度风向标,让群众监督、评判优劣,切实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共同书写新时代波澜壮阔的高质量答卷。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林威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完善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AZD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刘帮成、张宗贺:《基于第三方评估的高校职能部门绩效体系优化研究:一个三年跨度的纵向设计》,《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7年第4期。

②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期。

责编/李丹妮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