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时代价值

核心提示: 以人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基本思想,深远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正确把握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内涵,对于深刻理解、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位一体”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重要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以人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基本思想,深远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正确把握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内涵,对于深刻理解、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位一体”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重要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至上【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由来及演变

“以人为本”目前可见最早的文字记载,出自《管子》一书中《霸言》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是托名春秋时期齐国著名宰相管仲撰写,其主要内容成书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事实上,两汉之际由于儒学盛行,人本思想已然成为政治社会的共识。如汉和帝永元十三年《缘边举孝廉诏》中就有“抚接夷狄,以人为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刘备亦曾说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而两汉之后,在《晋书》《唐书》等史料中,以人为本已成为固定格式,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王朝施政的基本认识。

从史学上看,古代以人为本思想虽然最先在《管子》中明确被提出来,但人本思想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殷周之际是中国社会思想开始脱离宗教神学的时期,殷商敬事鬼神,行事无不卜筮,却最终走向灭亡。周灭商后,为避免重蹈殷商的覆辙,对殷商灭亡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反映在《尚书》中的《康诰》《无逸》《君奭》等周初的文献中,《蔡仲之命》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康诰》中有:“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这其中《君奭》对天命进行了系统阐释,认识到了殷商之所亡不在于鬼神,《无逸》篇则论述了周的崛起在于“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而《君奭》中“惟用闵于天越民”则将天命与民心向背联系在一起,最终构成了周初“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虽受限于时代,这一观念仍有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宗教化,然而它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把天命理解为可以认识的客体,无疑是一种进步。在对待天命的态度上,虽主张要敬从天命,但又不盲从于天命,强调由民情知天命的观点,表明民众的力量以及民众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在我国古代汉语中,人民多指黎民百姓,“人”与“民”时常连用成为合成词组。如,《诗经·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告诫统治者要善待人民,慎用刑罚。因此“敬天保民”的思想实际上开启了后代人本思想的先河。

春秋时期随着周礼维系的宗法制度逐渐瓦解,人本思想开始突破天命论的宗教色彩。鲁昭公十八年,郑国大火,执掌国政的子产积极组织救灾工作,同时对执着于祭神保平安的定公说出了那句名言——“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其后深受子产思想影响而且非常崇拜周公的孔子则以“仁”为儒学思想核心和基础,为人本思想加入了更多世俗化的内容。《论语》中多处涉及“仁”的论述,如,“颜渊问仁,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子还提出“仁者人也”(《中庸·第二十章》),深刻阐明“仁”的核心在于人。孔子的思想虽然是贵族团体的立场,但周游列国的经历让他体会到了“苛政猛于虎”,使他成为了人本思想的忠实倡导者。如《论语·乡党》中描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厩起火,孔子更在意的是有无人员受伤害,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对人生命安全的重视。

战国时期,随着大国之间战争加剧,普通人的生存需求愈加迫切,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倡导“以民为本”思想,《孟子·尽心下》指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还特别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由此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强调的是以民为本、以民为贵、以人民为宝,其实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孟子认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离娄上》)。直截了当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爱人,是“仁”的本质,也是“仁”的真谛,他将孔子提出的“仁”系统化为“王道”这一概念,提出了“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等观念,使得人本思想真正成为了政治主张,而不再只是一种人道关怀。

儒学中以人为本思想,以人在社会中的主导主动地位取代了天命鬼神原先的支配地位,匡正了国家和社会管理的主体与目标,随着秦汉之后儒学的兴盛,以人为本思想得到了各类思想学派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成效和局限

纵观古代传统文化发展,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作用和效果,突出表现在:一是古代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确认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而不再是天命的从属。如,“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礼记·礼运》提出“人者,天地之心也”。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进步,也是一场具有颠覆性效果的社会变革。二是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节制着古代专制统治的暴政。正如《荀子·王制》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思想被后世思想家所推崇,被历代君王奉为圭臬。古代专制社会中,大多数统治者在施政时都会考虑民生问题,而那些罔顾人民生死的暴君最终都会葬送在反抗暴政的浪潮中。

古代以人为本思想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其一是统治者的立场。以人为本的思想尽管节制着君主专制下不断膨胀的个人权力,然而其实现途径却要靠专制的强制性来推行。正是这种矛盾造成了古代思想家特有的“依附性”与“归属感”,失去了自身人格的独立性。例如管仲为齐桓公所需“霸王之术”提出了以人为本思想,是为君王设计的御民之术,其以人为本主张并非为了人的自主自由、安全健康,而主要为了国家社稷、维护君王统治利益。其二是奴役民众的伪装。在受维护专制统治这一前提的影响下,以人为本思想并未带来人民地位的提高,反而强化了君王与人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关系,并通过“礼”对尊卑、贵贱等级关系形成制度约束,进一步消弭了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深刻反映出古代思想家的奴役性。其结果是,以人为本思想成了国家及君王加强对民众统治的基础和工具,人民不仅没有地位可言,也根本不具备与“君王”对垒的权力、能力和财力。

近代民主思想的觉醒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和近代民主思想的传入,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有了新的内容。经历了梁启超等开明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和维新变法,人权意识从愚民的专制下觉醒。之后的民主革命中,孙中山“将取欧美之民主以为模范,同时仍取数千年前旧有文化而融贯之”的“三民主义”作为纲领。三民主义是近代民主思想与古代以人为本思想的融合体,最终领导着革命者推翻了长久以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然而,近代民主思想产生在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有着明确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使得革命者团体和广大人民反对专制时因利益一致得以戮力同心,而胜利后却走向异化,最终脱离人民。

从古代专制社会的统治工具到近代革命的民主思想,事实证明,只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以人为本。这也是为何只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才切实建立了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价值立场和根本发展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严格落实公共安全责任和管理制度,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充分体现了“生命重于泰山、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要求。

疫情伊始,党中央没有迟疑便果断做出“封城”决策,及时封锁武汉,确保“外防输出,内防扩散”,有效遏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随后举全国之力,援助湖北,同时全国31个省区市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期间无数党员干部、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维护人民正常生活,这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最好的诠释。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疫情和外部环境、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号角,要把世界上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新的征程中面临的困难、风险和挑战必然前所未有,我们必须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论述,凝聚起党和国家、人民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伟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生活富足共同富裕的坚定追求,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快推进教育、就业、医保、养老、环境等一系列民生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破除各种阻碍和羁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而以人民为中心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集中力量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制度、弥补治理短板,使社会发展最终回归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

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及其各项利益,需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及其各项利益的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各项权益,维护人民的各项权益。

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需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保障。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党员干部牢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正本清源、革故鼎新。

进一步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公共安全关系到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完善预防、监管、应急和问责制度,全面提升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保障和防护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作者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