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社会治理 > 乡风文明 > 正文

协调发展 相互促进 走“两个文明”都搞好的现代化之路

实现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要搞好。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社会发展是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为前提和目标的。可见,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物质层面的进步,也包括精神领域的发展。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到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高度,一刻也不放松地紧紧抓在手中。1949年9月,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同志就充满信心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连续性发展,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有一个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上下求索中华民族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思索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大地上推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持续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时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不断书写新的辉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沃土,中国式现代化的连续性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基础上,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全面推进,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共同推进的奋斗目标。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不仅要建设一个国力强盛的富强中国,也要建设一个文化繁荣的文明中国。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和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相匹配,与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相适应。古往今来,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过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在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注重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在马克思看来,美好生活不仅包括物质上的体验,也包括精神上的丰盈。当今时代,随着人类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的美好生活追求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对精神文化、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实现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要实现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把改善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质统一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韩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