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减贫之路。中国减贫的成功道路验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还表明,政策创新是消除贫困的制度保障,国家动员和社会参与是消除贫困的力量源泉,公平公正是消除贫困的价值遵循。未来,国际减贫事业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强化政府间的合作,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关键词】中国减贫 农村土地改革 最低生活保障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尽管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同,贫困是人类历史上恒久存在的现象。国际社会为消除贫困,采取了诸多措施,如经济增长、社区发展、就业促进、社会保障等,并取得了积极的政策效果。中国的贫困问题既有东部、中部、西部等区域化特征,也有城乡二元化特征。从区域化特征看,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省份;从二元化特征看,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国减贫立足本国国情,深刻把握中国贫困特点和贫困治理规律,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
农村土地改革与市场化转型减贫: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大批农民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成为缓解农村贫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是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国家今后发展的基本方略。
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普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农村改革的结果是,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有了大幅提升,农村劳动者家庭副业开始了专业化生产。一方面,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40730.5万吨,棉花产量从1978年的216.7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625.8万吨,油料产量从1978年的521.8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1191.0万吨,茶叶产量从1978年的26.8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41.4万吨,水果产量从1978年的657.0万吨增长到1984年的984.5万吨;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组织架构瓦解,集体经济全面走向个体经济。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推进,城市的改革步伐也逐步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内鼓励私营企业发展、推行劳动合同制,对外吸引外国投资、扩大进出口贸易,商品经济和自由市场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开始复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基础越来越雄厚,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24.1亿元增长到2002年的105172.3亿元,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增长到2002年的8214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中国GDP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以上,创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地改革和市场化转型的带动下,计划经济时期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大批农民工从农村流动到城市,成为缓解农村贫困、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社会保障制度减贫:在维护居民生活权益、保障其基本生活安全、遏制城市贫困规模继续扩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家着力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有效解决城市新型贫困问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运而生。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城市低保制度的覆盖对象,除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救济对象外,主要针对下岗失业工人及其家庭成员。在城市低保制度成功运行的基础上,2007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标志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覆盖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
实践证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维护居民生活权益、保障其基本生活安全、遏制城市贫困规模继续扩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城市低保人数从1999年的256.9万人增加到最高2009年的2345.6万人,农村低保人数从2007年的3566.3万人增加到最高2013年的5388.0万人,城乡低保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在5%左右。可以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满足了贫困人群基本生活需求,在推进经济改革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内,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建成。此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国民生命健康和安享晚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项社会福利制度,保障了老年人、残疾人和困境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住房、教育则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一起,织就了兜住贫困人口的社会安全网。
地区经济发展减贫:从农村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贫困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精准扶贫战略的提出,肇始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扶贫开发。农村扶贫开发通过地区经济发展,消除区域性贫困,主要包括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为此,国家设立专门行政管理机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扶贫开发的组织协调工作,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中长期扶贫规划。
近年来,国家把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动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在这一宏观背景下,脱贫攻坚成为引领性的政治任务。201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贫困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减贫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本质区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是我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生动体现,也是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体现。与“两大奇迹”相伴的是,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减贫之路。概括起来,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中国减贫的成功道路验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经济和社会发展了,才能真正摆脱贫穷、最终战胜贫穷。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市场化改革,没有好的富民政策,没有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消除贫困就无从谈起。因此,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是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
第二,政策创新是消除贫困的制度保障。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党和政府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政策创新,有效化解了扶贫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精准施策,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构建起消除贫困的长效机制。
第三,国家动员和社会参与是消除贫困的力量源泉。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还说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消除贫困的强大力量。无论是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一方面离不开自上而下的国家动员和公共财政支持,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第四,公平公正是消除贫困的价值遵循。公正是社会的首要价值,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普遍受益而非两极分化。消除贫困的目的是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无论是精准扶贫战略,还是社会保障制度,都是紧紧抓住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践行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消除贫困的国家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中国减贫道路的典型特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国际减贫事业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强国家间合作,不断改善人类生活条件
当今世界,贫困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各个国家尽管意识形态和发展道路不尽相同,减贫措施也千差万别,但是谋求人类福祉、创造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不会改变。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组织,也在国际减贫事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着眼于未来,国际减贫事业应加强国家间合作,求同存异,共同消除贫困这一人类社会之殇。
首先,国际减贫事业需要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如果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没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个别国家动辄以恶性竞争、打压或者战争谋求自身利益,国际减贫事业就将难以向前发展。
其次,国际减贫事业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没有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就会面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窘境。全球气候变暖、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都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致命威胁。只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解决好粮食和其他人类生存必需品的生产问题,不断改善人类生活条件,才有可能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
最后,国际减贫事业离不开各国的合作。推动国际减贫事业发展需要各个国家团结合作、守望相助,共同战胜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国际减贫事业要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强化政府间合作,发挥国际组织作用,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共同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②韩克庆:《土地改革、脱贫攻坚抑或社会保障——中国农村减贫的成功经验》,《理论学刊》,2021年第2期。
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新华社,2021年4月6日。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