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性传承。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内核。马克思对价值源泉所作的阐述,是其政治学批判的重点路径,也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读懂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应对“两个大局”、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中图分类号】F091.9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与完善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依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度剖析,基于理论抽象和实例研究,形成了其特有的劳动价值理论。当今世界,全球化快速发展,逆全球化沉渣泛起,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也面临新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读懂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对应对“两个大局”、走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内核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并非马克思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其基于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性传承。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而这也正是古典经济学最坚定的立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指出,“商品价值主要通过劳动时间进行判断”,同时配第也围绕价值源自劳动的观点开展深入分析与论证,在分析过程中,探讨了价值量、简单与复杂劳动等多个重要定义。尽管古典经济学派对交换价值、商品价格等概念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人为夸大了商品流通的价值增值作用,却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价值的来源。亚当·斯密对国民财富的定义进行了更加详细、全面的阐述,强调人类社会财富都源自劳动,而且这些财富将最终被运用到交换场景之中。此外,斯密还提出劳动是判断各类交换价值的重要尺度。大卫·李嘉图全面总结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基于斯密的经济学理论,深入优化与完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回顾前人的研究,围绕商品这一核心概念,明确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指明了科学的价值来源。自此,劳动创造价值的基本论断才为人们所接受。
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内核。马克思对价值源泉所作的阐述,是其政治学批判的重点路径,也是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理论发展。“商品是劳动产品”,而其中劳动可划分成具体和抽象两大类别。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生产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等各不相同的劳动可归入具体劳动的范畴;无差别、耗费大量体力以及脑力资源的劳动可归入抽象劳动的范畴。两种劳动范畴决定了商品兼具价值与使用价值。具体、抽象劳动会同步存在,换言之,任意劳动都有两者混同,兼有特殊性与一般性,这也就是所谓二重性特征。实际拥有的使用价值,源自具体、抽象两大维度的劳动所构成的综合影响。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二重性的生动分析,深刻地阐述了商品价值的本质。参考马克思所进行的研究,劳动价值涉及抽象劳动,即:相比其他价值创造的要素,人的劳动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所有劳动都是生理学层面的劳力消耗,产生相应商品价值;而从其他视角来分析,其也代表劳动力的特殊消耗形式,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即具体的、有价值的劳动,就能创造出相应的使用价值。
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创新发展
当前,人类社会产生了很多传统价值理论难以阐明的问题,原因在于科学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各个历史阶段因其时代特征不同,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也就各异。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也需要结合新时代的新元素加以优化。其一,时代背景不同。马克思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其劳动价值理论正是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其理论视域集中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而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第四次产业革命时代,知识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二,价值创造源泉发生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着重研究实际的劳动创造机制,但在当今实践场景中,多样化的非生产性劳动,对于最终的财富发展有极大影响。其三,商品经济关系极大转变。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矛盾日益加深的历史时期,但当今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高度国际化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只有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形成更为明确的认知,才能推动该理论进一步发展。
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揭示了非劳动性价值因素对经济发展存在不合理的影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受自然环境、区位的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收入分配也由此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是一些区域,为支持相应的投资与经济建设,过多关注非劳动因素,忽视了劳动所具备的主体性,这也造成劳动和非劳动收入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失衡现象,导致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大幅放大。比如,商品房在销售之后,随着使用时间的不断增加,房价也会出现波动,按照一般商品折旧贬值来说旧房售价应当小于购入价格,但是在房地产市场中,房价长期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又如,在劳动时间消耗相同的情况下,明星可获得的收入为一般劳动者的千万倍。实际存在的收入失衡问题,造成社会分层问题不断放大,而社会分层的加剧又使收入不平衡更加凸显。要想有效应对社会中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就必须更加深入地挖掘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内涵,让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创新发展。
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场景的变化,价值创造方式也随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基调。新时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机器人客服、无人工厂等新的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与普及造成活劳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过程)需求显著降低,甚至在一些行业彻底消失。因此,在新环境下,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自然力对价值创造产生了影响。日常生活中,很多商品都是因折旧而贬值,但也有少部分特殊商品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出现价值的提升,诸如白酒、文物等。那么,“新”“旧”物都有同样的劳动量,为何会因时间、历史以及地域等要素出现的变动,最终的产品价格会产生极大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等要素,对于商品价格的波动形成了显著影响,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影响还会大于劳动力。自然力和活劳动两个因素如何影响价值创造?这两个因素存在何种联系?对这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
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依据解决时代难题
当前,新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很多难以预判的新情况与新现象,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无法有效阐述目前的社会现象。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确保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真理光芒能够进一步绽放,就要积极应对当今时代所提出的现实问题。
调控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平衡发展。实际收入状况和经济建设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我国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注重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协调机制。市场体系中需要以效率作为重点,开展相应的初次分配工作。在支持一部分人先富的过程中,尽管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也导致了收入不均衡现象的出现。政府需要严格遵循公平的原则来对财富进行分配,把握好经济建设的方向与道路,加速社会体系的平衡发展,更为合理地调控实际收入差距,发挥好政府机构的调控效应。其一,需要对过高收入进行管理和调控,避免贫富分化和收入不均衡加剧。国家颁行相关政策,加强关于炒房、片酬等问题的管控力度,以此为突破口向全社会传递出对过高收入的调控决心。在有关政策推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参考具体状况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相关政策和落实机制。其二,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开支,做好社会兜底工作。进一步完善低保制度,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同时,科学调控劳动收入在初次分配内的比例,在合理范围内提升最低工资标准。例如,安居工程就是通过降低居民生活必要支出调解收入水平的重要举措。其三,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推动经济转型与发展,以壮大实体经济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也需要不断缩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助力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将民生温度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价值刻度。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创新型国家。科技发展能够有效助力社会体系进一步健全,唯有坚持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唯有持续创新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避免落后于其他国家。我国尽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相较于发达国家依旧存在明显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力,加速自主创新的发展进程,将原本的中国制造产业体系,进一步发展为智造、创造等新的模式。“中国制造2025”就是针对实际存在的科技含量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着手拟定的重要战略性规划,目的在于通过制造行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制造业创新机制的建立健全,助力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始终要以人为本。“无人工厂”所获取的利润,基于表面来分析源自“生产工人”,探究其根本来源依旧是科技研发工作者。在未来发展中,以“生产工人”作为重要的媒介,有非常丰富的利润,这也彰显了人才的关键性。为满足社会发展的基础需求,需要强化相应的教育与培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属于人口大国,有充足的劳动力,这一特点能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潜在动力。未来,应深入挖掘我国人口资源,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塑造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创新活力的人才,助力人口大国向劳动力强国转变,从而消弭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所带来的问题。
(作者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白永秀、刘盼:《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经济学家》,2020年第6期。
②冯金华:《价值规律、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5期。
③刘伟兵:《过时还是证明:人工智能时代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年第6期。
④孙宗伟:《为什么只有抽象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从庞巴维克的质疑说起》,《当代经济研究》,2020第3期。
⑤李松龄:《创新劳动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基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20年第2期。
⑥卫玲:《发展数字经济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求是学刊》,2020年第6期。
责编/韩拓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