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当代俄罗斯新启蒙理念的发展

【摘要】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社会意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以及高新科技对人类传统信仰与生活方式的挑战,促使一些学者开始思索启蒙运动以来俄欧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呼吁开启一次新的启蒙运动,新启蒙思潮应运而生。新启蒙思想提出了回归人性传统、跨越科技藩篱的期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新启蒙理念有相通之处,不但有力回答了俄欧学者的主要困惑,而且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具前瞻性、全面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俄罗斯  新启蒙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真空、西方民主模式移植的失败,以及新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高新科技对人类传统信仰与生活方式的挑战,其社会意识长期处于混乱状态。一些学者开始从思想意识、宗教文化、社会形态、人的本性等角度思索启蒙运动以来俄欧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辨析启蒙的本质,反思启蒙运动表现出的局限性,呼吁人类社会开启一次新的启蒙运动,新启蒙思潮应运而生。

以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为重要理念的西方启蒙运动是进是退,成为俄罗斯众多思想家无法回避的课题

苏联解体不仅使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俄罗斯人的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受到了剧烈震荡。旧有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被打破,而新的信仰观念与道德标准还未树立,转折时期的俄罗斯经历了茫然失措的慌乱与阵痛。备受精神创伤的俄罗斯人,不仅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充满忧虑与困惑,而且陷入了对个体身份的认同反思中。20世纪末弥漫全球的危机意识以及21世纪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这种反思扩展到整个人类的生存意义。

俄罗斯哲学界在梳理人类文明进程的基础上提出当代应当追求的目标与意义。人类社会从漫长的农耕时代跨入工业时代后获得了快速发展,资本成为主宰和推动其发展的主导力量。如果说农耕时代人们追求的是田园式的生活、宁静的内心和自我人格的完善,那么工业时代人们追求的则是丰富多彩的生活、自我个性的张扬。这一时期,随着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和物质交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被马克思称为“金钱万能”“资本拜物教”的观念,它使人彻底异化,变成“经济人”“理性人”。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人们相互竞争、倾轧,甚至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与此同时,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人变成了市场交易和现代化大机器生产中的“工具”,人在物质上日益频繁的交易换来的却是精神上的孤独。

与资本逻辑、市场交易逻辑同步发展的是人类的政治生活。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已经被异化成众多互不相干、追求各自利益的独立个体的自由投票权的行使,民主政治或民意表达变成了对个人投票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投票结果的操控,其背后的主导力量仍然是资本。资本投入的多少和资本运作的效果决定了民主自由意志表达的结果。所谓的言论自由,实际上是受媒体影响和资本操控的发言自由。这种言论自由权利的行使既不能改变现状,也不能影响未来发展。这种民主自由的政治模式被推广应用到一些非洲和东欧国家,给这些国家带来了持续动荡。曾被称为“历史的终结”的政治模式已经变成了“历史的笑柄”,人类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思想来指导。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创造的数字空间、数字社会的产生,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存在价值与奋斗目标均发生深刻变化。工业时代,尽管以金钱和利益关系作为驱动,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存在重要联结;而在信息时代和数字化社会,人将自己置身于数字化空间中,其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交往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脑机接口的产生、人类基因的再造和永生技术的进步尽管使人类摆脱了诸多困境,为其未来发展增添了多种可能,但也使其精神文明陷入了空前危机。以理性主义、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为重要理念的西方启蒙运动是进是退,成为俄罗斯众多思想家无法回避的课题。

新启蒙就是要将人类从资本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从技术的迷雾中召唤回来,使其回归自然、遵从内心

俄罗斯哲学界在深入分析启蒙的本质、历程、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有必要在当代重新定义启蒙、进行新启蒙。他们认为,启蒙是通过理性认知、把知识传达给人而使人拥有真理和价值,进而实现社会体制的公正性。启蒙与文化的各个领域相联,其进步与科学认知成就密切相关。但是在20世纪,启蒙精神被暴力、偏执和非理性击败,人的终极精神追求和道德价值探求被忽视。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依然不能成为人本身,即一个自然的人、一个道德的人。更为荒谬的是,正是人本身以及其活动成果成了他的阻碍。后现代主义只是对哲学、文化和启蒙进行解构和批评,不能给人正面的、鼓舞人心的、解决困难的建议,所以其追随者在理论上和道德上都已穷尽。信息媒体时代的来临、全球化的形成、高科技的创造、人与社会知识的根本性拓展、生态意识的产生等,使人们对启蒙产生了新理解,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人们走向了新的启蒙——它意味着对人权、良心和思想自由的尊重,它使人理智、自由、负责任。新启蒙在俄罗斯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还被付诸实践,如成立俄罗斯人道主义协会、建立人性研究中心、从事出版和教育活动。究其实质,新启蒙就是要将人类从资本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从技术的迷雾中召唤回来,使其回归自然、遵从内心,变成有信仰、有追求、有精神的“人”。

从启蒙到新启蒙,是全体人类、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乃至每个个体面临的新转向。在全人类层面,需要的是“求同存异”的精神。古代是一个艺术、宗教神学统治人类精神世界的时代,由于部落、民族以及地理位置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文化意识,也创造了不同的人类文明。而新启蒙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在国家、民族层面,需要的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强。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在西方化进程中受挫,这进一步证明了强迫的、快速的西方式民主化并不适合俄罗斯,也不适合其民族的个性。应当承认,回归本民族传统已经成为俄罗斯当前的主流。在个体层面,需要每个人的认知和觉醒。人不应是科技时代的一个物质符号或实验工具,而应是有意识、有思想、有文化、有精神的“人”。人与人应当相互沟通、相互交往,在沟通交往中超越宗教差异和民族差异,求同存异,实现世界大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新启蒙思想的超越,有力回答了俄欧学者的主要困惑

新启蒙思想试图寻找一条指引俄罗斯乃至西方文明未来发展之路,却并未起到引领作用。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类大同的思想嵌入探寻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对新启蒙思想所提出的个人、民族、国家、人类问题给予了全面关照,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践措施,因此更具前瞻性、全面性和可行性。

第一,承认全人类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习近平主席指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互通、休戚与共的地球村里,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各国都是合作链条中的一环。这是基于宏大胸怀和格局对当今世界作出的清醒认知,是号召全世界人民同心同德解决冲突、应对文明危机的有力依据。

第二,提出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人文基础。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亚洲各国人民希望远离封闭、融会通达,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和支撑。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促进民心相通、超越文化差异是应对西方文明危机的根本基础。

第三,呼吁不同文明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因此,应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应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这为我们指明了人类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元、和谐、共生。

第四,倡导不同民族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不能搞一国独霸。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这有力地指出了,西方文明统领全世界的道路行不通,技术控制人类、推动全球化进程的路子也行不通,民族之间的差异、国家之间的差异,无论是通过技术手段或全球化进程,都难以消除,只有尊重民族差异、文化差异,求同存异,才能实现文明互鉴、促进共同发展。“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远远超越了新启蒙思想个体之间进行沟通的范畴,其在不否认西方哲学、科技、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揭示出人类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实质,并在秉持每个民族独立自强的基础上提出合作共赢的深远目标。

总之,新启蒙思想提出回归人性传统、跨越科技藩篱的期望,代表了俄罗斯和西方部分进步学者对当今社会和人类未来的一种新担忧和思考,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更具有前瞻性、全面性和可行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但有力回答了俄欧学者的主要困惑,而且指明了应当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行动纲领,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发展方向,与新启蒙理念有相通之处,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相承之势。这种相通之处体现在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命运休戚与共,应当在相互借鉴中共同发展;这种相承之势体现在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人的精神世界应当追求天人合一,人类的社会形态应当追求世界大同。一种文明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包容和交流、理解和互鉴中才能走向创新和博大,中华文明正是这样的开放文明。正因如此,它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经预言,人类的未来在东方,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这一预言的最佳呼应,是超越新启蒙思想、破解西方文明危机的人间大道。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9年5月15日。

②《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全文)》,新华网,2017年1月19日。

责编/刁娜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银冰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