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论坛评论 > 正文

【思政实践】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要聚焦四个“讲清楚”

思政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这为我们加强当代大学生党史教育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历史是贯穿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脉络,也是思政课教学的应然内容。高校要紧扣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题和主线、目的和方法,聚焦四个“讲清楚”,积极促进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达到以史育人、鉴往知来的教育目标。

要学史明理,讲清楚进程与立场。百年党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力发展。思政课要达到“学史明理”的教育效果,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脉络和主线,以具体的党史事件、鲜活的党史人物、系统的革命理论,从国内和国际对比的维度、历史和现实对比的维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维度,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讲明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历史依据讲明白。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明确立场观点,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引导大学生从百年党史中领悟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伟大历程,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的历史根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现实观,增强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理论定力和内在自觉。

要学史增信,讲清楚自信与力量。百年党史,同时是一部中华民族以志气、骨气和勇气探索发展道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峥嵘岁月,历经磨难,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风云变幻中的历史定力,贯穿着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高校思政课要达到“学史增信”的教育效果,就要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始终,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选择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在党史学习中把握历史大局、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大历史”的视角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要学史崇德,讲清楚精神与信仰。百年党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的传承史,也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构建史。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与建设的淬炼中,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精神品质是思政课教学的精神宝库。高校思政课要达到“学史崇德”的教育效果,就要揭示百年党史背后的精神密码,诠释这些精神品质的当代价值,讲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讲出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讲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让学生体悟革命年代前赴后继、出生入死的悲壮,建设年代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激情,改革年代勇立潮头、先行先试的胆魄,以精神的重现和感情的重温实现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重逢,以红色精神滋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青年学生接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青年学生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力量和勇气。

 要学史力行,讲清楚实践与方法。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改造世界与自我改造相结合的历史。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路线,从实践出发、从国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本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基本共识。中国共产党人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历史分析的方法论、联系与发展的方法论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实践,从而找到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正确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也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淬炼中成长为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校思政课要达到“学史力行”的教育效果,不仅要讲清楚百年党史背后的理论价值、精神价值,还要讲清楚百年党史背后的实践价值,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是在历史行进中获得成功、在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在不懈奋斗中由弱变强。要充分利用思政课实践课堂,将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沉浸式的现场教学入手、从体验式的红色遗迹切入、从打动人的故事讲起,拉近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实践中促使学生获得拼搏进取的精神动力,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社会主义,成长为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将党史学习与党史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劳动等方式开展实践,将理论感悟转化为行动动力,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杨宇辰,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江西省高校十大优秀思政课教师,江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