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如何从根本上管住生态问题的中国答案

【摘要】如何从根本上管住环境污染问题,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践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出发,坚持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结合起来,将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作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顶层设计与从严从实结合起来,下大力气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不断向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环境污染 生态文明 新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环境污染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特别是近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破坏和威胁越来越大。我国也一度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给社会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一系列不好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大力气管住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不断向好,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不断增强,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

环境污染问题之所以不易解决,是因为发展必然要利用自然环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互动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践课题。从人类历史实践看,存在两种截然对立的发展方式,一种是通过掠夺自然、破坏环境,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其结果是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被严重打破。另一种发展方式是通过合理利用自然,将利用与保护统一起来,实现一定的发展目标,人与自然始终保持协调关系。实践表明,第一种发展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它使人类付出惨痛的代价。第二种发展方式是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决摒弃第一种发展方式,坚定选择第二种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人类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就是强调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民的共识,极大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对发展实践的强大推动力和科学引领力。

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推动绿色发展的实践要求是人类在谋求自身利益时不能破坏自然环境,必须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人类源于自然,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同时,人类依赖自然,人类生产和生活都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这里的“其他自然”包括自然环境这一个人和社会得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运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真正推动绿色发展本质上就是能否真正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指导。

推动绿色发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尖锐复杂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事件时常发生,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挑战,及时完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使发展理念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急切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环境治理力度空前加大,恶化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人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绿色发展理念的强大实践力量,增强了人们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能不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看能不能自觉贯彻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跳出旧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方式。

推动绿色发展体现了系统思维。系统思维要求在思考发展问题时,必须整体考虑人、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在关联,必须充分考虑到生态问题对其他方面的复杂影响。因此,在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实践中,我们党特别注重将人与自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好生态与民生福祉、主观自觉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要摒弃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念,不能割裂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生态与社会、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统一。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结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将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使环境污染治理和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这个全面包括多方面内容,生态环境是其中重要内容。首先,我们党将更优美环境纳入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人们对优美环境的需求、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其次,将生态扶贫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最后,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优先目标。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党认识到,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全面小康,有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判断小康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面深化改革。治理环境污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改善和提高。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改革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同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将生态建设融入全面依法治国。治理环境污染往往涉及不少违法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污,加大环境立法和环境执法力度,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治基础。如,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对如何利用法律保护生态环境作了专门阐述:“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面从严治党。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同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责任担当、履职能力直接相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新时代的重大实践任务,但是有些党员干部满足于表面成绩和短期利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不主动、不作为,甚至放任环境污染的存在和发展。这同样是党性不强的现实表现,必须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员干部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自觉。一方面扭转在环境问题上的错误认知,这是从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另一方面严明责任担当。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为完善责任担当,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严肃追责。

将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观

基于生态安全的基础性地位,党中央将生态安全纳入总体国家安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理论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生态安全同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等都有着直接的联系,生态安全出问题往往会波及其他领域的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出发,思考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没有安全的生态,就没有安全的发展。生态安全是发展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安全的生态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发展要素。从发展的自然要素看,安全的发展需要安全的生产原材料和安全的生产环境,生产原材料和生产环境如果被污染,自然就谈不上安全的发展。比如,在工农业生产中,如果土壤、水系被污染,必然产生发展安全问题。

第二,环境污染问题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面对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环境污染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财产性损失,比如企业的污水处理成本、农林牧渔业的收成损失、生态损失等;另一方面是由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卫生损失。之所以说环境污染问题也是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是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会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事关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事关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影响力和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力。

第三,保持生态安全对保持其他安全具有基础性意义。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影响经济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的供给,对经济安全构成直接影响。生态安全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生态恶化,人们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不能拥有干净的水源,生活品质严重下降,可能给社会稳定、政治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另外,生态安全与国土安全、资源安全、生物安全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生态安全是其他安全的基础和前提,其他方面的安全对生态安全也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有些生态安全风险可能会演化为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纳入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着眼于高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调必须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纳入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化和法治化,奠定了牢固的制度基础。《决定》确定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保护、利用、修复、责任四个方面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这些方面也下了不少工夫。

第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重在科学保护和严格保护,主要包括: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执法司法制度,等等。之所以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就是因为自然环境既是不可或缺的,又是脆弱易失的,生态退化仍然严重。

第二,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涵盖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制度、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以及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等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不可能离开自然资源,但对自然资源不能粗放利用、甚至破坏性利用,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体系旨在科学利用自然资源,科学利用自然资源也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方面。

第三,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重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海洋、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强化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强化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为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制度,中央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包括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和“回头看”等。督察的对象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承担重要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国务院有关部门,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有关中央企业和其他中央要求督察的单位。从已经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效看,督察工作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必须运用好督察这把利剑。

第四,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着眼于制度的落实管用,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等。再好的制度,落实不好,制度就如同虚设,责任也就变成了鸿毛。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就是要使责任变成行动,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各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内在追求,消灭轻视、掩盖环境问题的现象和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首先,人们的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人们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自觉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党和政府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强化生态制度系统建设,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最后,积极参与国际生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2020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倡议将极大推动国际生态合作,推动形成和不断增强保护全球生态的国际联合力量。因此,尽管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任重道远,但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只要坚持走好这条道路,再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我们不仅可以彻底解决自己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将为解决世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作者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

责编/于洪清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