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红色文化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耦合与契合

【摘要】红色文化有着独特的价值内涵,其价值导向、传承属性、育人作用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高度契合。高校可通过写入教材、走向课堂、融入头脑等多种方式,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红色文化 文化自信 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日益多元,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在此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极易出现思想困惑与精神焦虑,而且仍然容易被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因此,新时代背景下丰富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育其文化自信,是需要抓紧落实的重要任务。红色文化是我国独特而又珍贵的资源,将红色文化与高校育人体系相融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相耦合

一方面,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点,红色文化承载着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光辉历史与丰功伟绩,是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见证。回首这段历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这是文化自信的现实源泉。所以,文化自信的提升必然要以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为重要的着力点,借助红色历史、红色理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让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切实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另一方面,弘扬红色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经过历史验证和沉淀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理想信念、思想作风、行为规范、政治纪律、道德风尚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精神财富。因此,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需要。所以说,今天所提倡的红色文化,并非一味地向青年大学生宣扬或者灌输红色理论,照本宣科,而是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具有鲜明历史、时代烙印的红色基因,这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契合人民思想发展趋势的。当然,文化自信的提升也为红色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契机,二者之间是相互耦合、彼此补益的。

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高度契合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艰苦奋斗的征程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全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风貌是红色文化的核心。红色文化内蕴的价值导向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它强调革命情怀和道德情操。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各种革命历史遗迹、各种见证历史的革命文物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是先辈们追求真理、不懈奋斗的生动写照。革命家们通过延续红色文化,告诉当代青年学子鲜活的历史。多样化的红色文化形式,让人们在接受无声熏陶的同时精神得以洗礼、思想得以升华。近几年来,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广受游客欢迎,在追寻革命老区鼓舞人心的感人故事的同时,缅怀为革命不惜牺牲生命的先烈。在红色文化旅游中,人们除了可以领略到祖国的秀美山河,还能深切感受到红色土地上所蕴藏的文化魅力。通过红色文化之旅,聆听红色故事,可以回想那段革命烈士为了今天和平幸福生活浴血奋斗的历史,从而更了解如今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红色文化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材,共产党人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之中,不畏牺牲、挺身而出,百折不挠战胜千难万险,视死如归付出巨大牺牲,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着共产党人伟大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红色文化财富。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红色文化滋养初心,以革命精神引领使命。因此,红色文化是富有生命力的,它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和社会主流价值导向是完全一致的,弘扬红色文化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红色史,其所蕴含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具有强大的号召力、感染力。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实质上就是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认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借助红色文化来拨开互联网时代多元文化碰撞的迷雾,认清中西方文化分歧的本质。所以说,在信息爆炸、不同文化冲突碰撞的新时代,红色文化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标准,具有非常鲜明的价值属性,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价值选择,对其人生塑造、品德提升具有积极影响。红色文化当中所蕴含的革命优良传统、英雄主义以及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自身与国家、民族、社会及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独立的价值体系与理性的人格特征提供了重要指引。

红色文化的传承属性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高度契合

象征性是文化具有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人的一生就是习得文化象征性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为拯救国家和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无数革命者无惧生死,用生命和鲜血在探索和斗争着,但这些都难以真正改变中国人的悲惨处境。直到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才真正地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在为民族独立斗争的道路上,在为解放中国人民的道路上,抛头颅洒热血,无数英烈为之牺牲。

红色文化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史、建设史、发展史。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最广泛最深刻的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呈现出一片生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付出中,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内涵不断丰富,从雷锋、焦裕禄到黄大年、王继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时代楷模,而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

传承性也是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之一,文化会延绵不断地被传承下去。红色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传承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文化也在慢慢地扩充自身的内涵与外延。从建党之初的红船精神到现在的抗疫精神,红色文化始终在不断传承。传承红色文化也是大学的职责与使命,大学要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大力传播弘扬,向学生传递矢志不渝的精神境界、敢于牺牲的革命品格,以此来引导大学生从本质上增强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认同,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主流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练,它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所倡导的红色文化,不是简单的“老调重弹”,而要体现出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度契合,也就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意相通”。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是永葆青春、与时俱进的。传承红色文化,前提是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要通过红色文化的洗礼,不断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文化传承是高校的职能之一。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发展史中涌动的红色基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青年大学生都应当了解并牢记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让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绽放出独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光芒。因此,高校要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的重任,将其作为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环来抓。要在担当作为中传承红色基因。对党忠诚、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这些都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时代的发展变化更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使命,在学习生活中积极作为、敢于直面挑战,以崭新的精神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此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及我国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加剧。高校要以红色基因的传承为重要抓手,通过鲜活的红色历史和红色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对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的攻击、丑化和污蔑。

高校要在不断创新中传承红色基因。“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一个民族开拓创新的重要源泉。要想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必须要创新红色文化的内容及传播方式。高校要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下功夫,打造出宣传红色经典的精品力作,积极创新红色基因的传播手段,用最亲和的方式使红色文化走入大学生心田,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的育人作用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高度契合

党和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及国家富强的伟大付出,是红色文化的充分体现。从本质上来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红色文化的育人属性是高校可以运用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红色文化应当成为每一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武器。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看一场革命纪录片、走一段行军之路、听一个革命故事、上一堂党课、重温入党誓词”的方法,在情景化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以红色文化滋养初心、以革命精神引领使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树立,离不开对本民族充满信心的文化自信。一直以来,高校主要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红色文化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红色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以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为基础,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一是高校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精髓,通过积极开设相关课程、举办相关讲座,使得大学生能够广泛地、全面地学习红色文化。二是高校应把红色文化的实践融入第二课堂的教学,通过组织开展红色展馆参观、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文艺作品创作等形式,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亲身所看所听所思,充分感受红色文化所具有的魅力。通过专题讲座、在线教学、情境教学、访谈教学、现场教学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四个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衔接,使得红色文化在润物无声之中感染人、教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作者为常州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立项项目“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SJB0563)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小梨 美编/王梦雅

[责任编辑: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