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人类减贫实践的精神底色

纵览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消除和摆脱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目标。人类不断地用智慧创新释放脱贫动力,用坚强意志持续向贫困宣战发力。在此过程中,全球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贫困人口规模整体也呈下降趋势。亚洲是对全球减贫贡献最大的地区,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其中,中国在2020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使8亿多人摆脱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类减贫实践彰显了减贫精神底色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为消除贫困、促进发展,世界各国人民在长期的斗争与探索中变革制度革除现实积弊、创新科技巩固减贫支撑、发展经济保障物质基础、推广教育形塑内生动力、加强合作共担减贫责任,全球减贫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人类减贫实践的变革精神、创新精神、发展精神、自强精神与合作精神。

彰显了减贫的变革精神。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减贫进程是不断推进社会制度、体制、经济、文化变革的过程。秦始皇、大流士、彼得大帝的政治改革,亚里士多德的社会改革思想,西欧实行的“采邑改革”和王安石的经济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保障了穷苦人民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速了人类社会的减贫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要通过不断推进社会变革,调整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消除贫困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可以说变革是人类减贫的重要推动力。

减贫的变革精神体现在:一是变革社会制度。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产生了贫困现象,广大人民群众陷入贫困深渊。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推动社会变革创造了条件。在封建社会制度下遭受剥削、压迫、贫穷折磨的人民大众日益觉醒,通过进行资本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缓解了人类社会整体贫困的状态。二是变革减贫机制。20世纪中后期,人类减贫问题日益在国际社会得到重视,联合国在1993年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并把减少“世界极端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列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2015年联合国确定的第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就是要“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三是变革减贫方式。人类社会把加快经济增长,作为摆脱贫困的一项长期策略,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通过发展农业,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农村人口摆脱了贫困;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人口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例如,1970年,马来西亚政府为了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种族间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尤其是变革原有土地分配制度,有效解决了土地匮乏的问题,减少了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另外,世界各国通过调整经济、就业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关系,完善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取得了良好的减贫成效。

彰显了减贫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因此,人类的减贫过程不是盲目的,而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消除贫困为主要目的的创新创造性实践。

减贫的创新精神体现在:第一,创新反贫困的理论。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推进反贫困的理论探索,以指导减贫实践和消除贫困问题。例如,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西方收入再分配理论以及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能力贫困论”、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反贫困理论、刘易斯提出的“贫困文化”理论、赫希曼的涓滴效应理论等等,虽然这些理论的出发点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是都为解决人类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创新反贫困的实践。虽然世界各国的贫困问题的特征不同,但是都从本国国情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减贫战略和实践。例如,中国的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方略、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建立的全面福利制度、巴西的“发展极”反贫困战略等,大大加快全球社会减贫进程。第三,创新反贫困的模式。世界各国在反贫困实践中通过采取生态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构建分类救助的帮扶体系、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以及重视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贫困地区医疗救助、实施“零饥饿”计划、推行保障性住房、实行“以工代赈”计划等创新性的措施,起到了良好的减贫效果。例如,拉美各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为促进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开发,实施的“有条件的现金支付转移计划”,该计划通过直接的现金补贴方式,要求受益家庭必须保证家庭中适龄儿童入学,以提高儿童的受教育水平。

彰显了减贫的发展精神。“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生产力的飞速提升既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积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却也带来了贫富分化的失衡现象。贫困问题归根结底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也唯有发展才是解决好贫困问题的根本举措。

减贫的发展精神体现在:第一,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减贫事业的终极目标。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力解放所带来的经济发展以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为发展起点,同时又为消除绝对贫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贫困发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其鲜明的表现为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却也不能用经济问题以偏概全。经济是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基础,制度改革、文化建设、社会保障、绿色生态反过来又为经济发展、消除贫困提供了全方位的治理视角,应在经济与社会的均衡发展中实现多元高效减贫。第三,实现人类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消除贫困,向往美好生活不是一国一民的特殊追求,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理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坚决承诺,以期解决由发展差距而带来的平等失衡现象,这也就内在的包含了对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需求。“冷战”“零和”不是未来,共同繁荣与发展才是历史的选择和时代的呼唤。

彰显了减贫的自强精神。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有效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促进减贫机制长效运行的前提就在于,必须发挥好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提高人口文化素养,提振脱贫致富精神底气,让自强精神成为激发内生动力的精神支柱。

减贫的自强精神体现在:第一,消除蒙昧实现自强。贫是愚之表,愚是贫之根。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开展职业教育就是抓住了贫困地区人民基本素养薄弱的“穷根”,通过消除文化愚昧、夯实知识积累、更新生产生活理念,以观念的转变带动实践的进步,让个体的劳动力禀赋得以有效发挥。第二,培树信心实现自强。摆脱贫困首要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通过教育首先解决头脑空空、知识匮乏的基本问题,才能让贫困地区人民有劳动致富的技术资本、有摆脱贫困的精神底气,最终实现绝对贫困的历史性终结。第三,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自强。开对治愚的药方才能拔掉贫困的根,教育是培养贫困人口“造血”能力、激发内生动力的根本举措。发挥教育的反贫困功能,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仍是各国消除贫困的必由之路。

彰显了减贫的合作精神。马克思在世界历史理论中提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观点,阐明了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与交往实践普遍化、世界化的总体趋势。随着广泛而深入的交往,各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在世界的整体系统中与其他国家形成密切的关联,共享发展机遇、共担风险挑战,更要携手面对消除贫困的全球性责任。近25年来,世界各国通过调动内外资源、加强减贫国际合作等方式与贫困进行了持续斗争,全球极端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9亿下降到2017年的6.89亿,减贫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效,合作的力量得到有效彰显。

减贫的合作精神体现在:第一,国家间的守望相助。从“南北合作”到“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并行发展,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互助在减贫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第二,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国际组织除通过多边合作、双边合作为贫困国家和地区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援助外,也致力于促进国际减贫知识传播、深化经验共享,为地区探索减贫发展路径提供有效借鉴。第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谋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召唤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深层次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以凝聚共识、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的合作精神构建新型国家减贫交流合作关系,为世界减贫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

弘扬人类减贫精神,推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

人类减贫精神支撑世界减贫事业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持续减少绝对贫困人口总数、缓解人类贫困程度,就必须大力弘扬人类减贫精神,通过弘扬变革精神、创新精神、发展精神、自强精神、合作精神,推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

弘扬变革的精神,为反贫困提供制度支撑。反贫困制度支撑是国家推动减贫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国家及地区要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首先要弘扬变革的精神,使国家各项制度为适应减贫事业发展不断变革,为其创造有利条件。世界银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大暴发对全球减贫事业造成沉重打击。自疫情以来,美国失业率从3.5%上升至6.7%,低收入人群生活受到巨大冲击,800万人重回贫困。贫困问题突出揭示了疫情之下美国忽视变革减贫制度,更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高度不平等。因此,要在减贫进程中大力弘扬变革精神:第一,变革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决定社会的根本性质,同时也决定着社会的基调。国家及地区要实现消除贫困的目标首先要变革社会制度,促进平等,缩小收入与生活质量的差距,为减贫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变革扶贫制度。扶贫制度对扶贫工作推进的成效起直接影响作用。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组织对于扶贫制度应结合贫困地区具体特点、具体问题不断变革,以探究更适合待脱贫地区的扶贫制度。第三,变革民生保障制度。各国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民生保障制度,使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达成减贫事业、消除贫困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弘扬创新的精神,为反贫困提供动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需赶上时代的列车,弘扬创新的精神,为减贫事业提供不竭动力。随着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和“互联网+”战略的提出,减贫脱贫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第一,创新减贫理论。没有正确的减贫思想作为指导,减贫事业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减贫理论应结合减贫实际与时俱进、持续创新,才能不断探索出更加科学的减贫理论。第二,创新减贫制度。减贫理论作为指导减贫事业发展的旗帜引领方向,而要真正落到实处、发挥现实作用还需要将理论结合各个贫困地区具体特点细化为减贫制度。第三,创新减贫模式。原有的传统扶贫模式通常仅依靠国家政府的力量,未来各国减贫事业都应以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为方向,融入一切能够融入的力量,创新减贫模式。

弘扬发展的精神,为反贫困提供全方位保障。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布雷顿森林机构预测,到203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人口发生率将达到87%,极度贫困人口发生率将达到17%。要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提高贫困地区综合实力摆脱贫困,就必须弘扬发展的精神,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教育和人的自身发展等多方面共同发展,以发展之势,力破贫困。第一,群众自身发展是关键。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需要由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发展来带动。发展中国家应为贫困地区兴办职业培训、普及义务教育等,促使群众自身得到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第二,经济发展是基础。一个地区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准和文明程度。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是使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直接动力和保障。第三,全面发展是战略。脱贫原则标准并非单单从经济水平是否达标一个方面来评判。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减贫都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等各个方面全面布局发展。

弘扬自强的精神,为反贫困提供内生动力。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强调,“将扶助受益者看作是主体而不是静止不动的接受者……被选定的对象是能动的可以使对象选定的成果与对象选定的企图很不相同。”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它消磨人的意志,使人们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为此,第一,扶贫必扶志。只有强化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意愿,纠正完全依赖外援的错误认识,激发脱贫致富的愿望,变被动救济为主动脱贫,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到脱贫中去。第二,治贫先治愚。要通过教育资源均等化体制机制改革,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帮助贫困地区年轻一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富了“脑袋”,才能富“口袋”。第三,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唯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有享受到公平的教育的机会,他们才有能力、有条件奋发自强,摆脱贫困,打破贫困代际传递。

弘扬合作的精神,为反贫困提供强大合力。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消除贫困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几十年来一直努力推进全球贫困合作治理,着力促成减贫国际合作,为全球减贫事业带来新的发展,缩小了国家之间的差距。如今的新兴援助国(包括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和土耳其)把投资、贸易同减贫援助更好地结合起来,动员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来达成非洲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大变革。减贫国际合作并不只是单向帮助,而是可以达到双向共赢的结果。第一,促进国际组织统筹资助。世界银行、联合国各部门等组织机构应继续致力于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帮扶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第二,推动国家之间守望相助。减贫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与成就的国家应当为世界贡献减贫领域的经验与智慧。加强交流互鉴,聚焦共享发展,推进合作共赢,促进减贫成果在更大范围惠及世界各国人民。第三,合力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援助不是恩惠而是对未来的投资,推动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增长可以驱动全球经济增长,推动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张尧]
标签: 人类减贫   变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