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新型全球化的兴起及发展趋势

【摘要】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在发展进程中,全球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展现出新的风貌。近年来,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倾向,暴露了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使得世界正在进行从旧全球化向新全球化的转换,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拓展逻辑、发展内涵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应努力成为推动实现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实践者、引领者。

【关键词】新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一些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的倾向,暴露了发达国家主导下传统全球化的诸多弊端。因此,推动实现“新全球化”势在必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应继续为世界作出理念贡献、机会贡献、制度贡献,努力成为推动实现新全球化的先行者、实践者、引领者。当前,新全球化正在兴起,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关系到人类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主导力量发生变化:新全球化由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参与

全球化自发端以来,其主导力量都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发轫于地理大发现,即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对美洲新大陆及东西方新航路等一系列重要发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发展,而世界贸易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各地之间经济交流的发展,推动着人类历史进入全球化时代。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随着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出现,“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深度不断增强,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而被卷入全球化之列。可以说,当代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是资本扩张和资本主义市场发展开创的“世界历史”新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但是,由于东西方两大世界市场并存,当时的全球化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色彩。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导致两大分裂的世界市场体系崩溃,统一的世界市场得以形成。并且,许多国家开始倾向于接受市场经济模式,把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由此,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速。这一时期,美国大力推进资本、贸易和服务的跨国流动,进而推动全球资源配置。

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巨大收益,极大地促进了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可以说,美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伴随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在全球广为传播,国际影响力获得极大提升。但是,全球化也使美国面临许多全球性问题,如移民问题升级、贸易冲突加剧、跨国犯罪猖獗等。最近几年,美国中产阶级不仅没有分享到全球化的利益,反而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导致其民粹主义势力大涨。由此,美国对全球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采取逆全球化政策,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变成了逆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美国政府持逆全球化立场,拒绝为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使得国际体系进一步分化重组,甚至危及以自由主义、全球主义为基石的国际秩序。

由于美国在当前世界体系中仍处于霸主地位,巩固和维护霸权是其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对美国来说,其需要对能够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国家或有潜在能力挑战其霸权地位的国家保持绝对的优势地位。但是,维护霸权和承担霸权国义务,代价极其高昂。在这样的状况下,美国选择减少承担的义务,并要求盟友多承担一些成本。最突出的表现便是美国政府实行“美国优先”政策,导致全球经济秩序偏向保守的现实主义。美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导致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给本已困难重重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带来了更大挑战。

但需要强调的是,全球化的大势不可逆转。全球化进程不会因为一些西方国家采取逆全球化的立场或政策而减速或停滞,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化的终结,也难以阻挡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意味着,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主导力量必然发生变化,即新全球化由全球所有国家共同参与。

未来,中国的作用将愈加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很多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可以对新全球化起到引领作用。例如,提出并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及面向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制度建设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例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发起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

拓展逻辑发生变化:新全球化意味着参与更平等、发展更包容、成果更共享,市场化竞争逻辑与包容性发展实现了有机契合

在新全球化过程中,由资本全球扩张带动全球化不断拓展的逻辑会发生改变。传统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逐步发展,资本主义在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主导性力量。但是,新全球化的兴起必将改变由资本全球扩张推动全球化进程这一拓展逻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可以说,资本的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

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具有双重影响。其一,会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无法通过自身调整或改革来克服,注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其二,会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从而具有了全球性。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全球性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带着明显的资本主义印记,存在着或伴生着资本扩张过程中的许多重大弊病。经济全球化同时也把市场经济消极的东西全球化,如环境污染的全球化、移民问题的全球化、疾病传染的全球化、生态破坏的全球化等,给世界造成了许多混乱和不和谐。

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如各国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和可调节与全球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准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的严密组织和科学管理与世界市场的无序性扩张和混乱状态之间的矛盾,世界生产能力的极度膨胀与有限的世界市场容量之间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各跨国垄断集团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的尖锐化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世界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以及世界经济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结构性比例失调,进而导致世界局势的动荡和危机。不可否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由于进行宏观调控和推行福利政策,阶级对立、贫富悬殊有所缓和,但这并不表明这些国家就此消除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虽然有组织的阶级斗争在减少,但是阶级之间的冲突有增无减。与此同时,西方各国政府对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这种状况证明西方社会并非处于一种十分良好的状态,反而孕育着复杂而危险的矛盾。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从旧全球化向新全球化的转换,新全球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新全球化意味着参与更平等、发展更包容、成果更共享。参与更平等意味着新全球化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当前,主权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一直以来,国家主权原则都是国际法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这一原则无疑将会得到更好的实行,新全球化也会为国家主权平等创造更好的条件。发展更包容是新全球化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方面,新全球化的发展要承认各国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并且要尊重各国人民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自主选择;另一方面,新全球化的发展推动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即可以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发展。成果更共享是新全球化关注的重要问题。从结果导向看,发展成果要实现所有国家、所有人民的共同享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传统全球化的困境之中,避免发展不平衡伤及世界经济本身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新全球化使得市场化竞争逻辑与包容性发展实现了有机契合,有助于全球治理体系更加优化、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更加公正合理,进而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与和平进步。在新全球化进程中,生产要素将实现全球配置与自由流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将更加顺畅,同时,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会受到尊重与维护,各国将更注重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冲突与国际争端,而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市场将越来越小。任何试图实现整齐划一的甚至倡导西式全球化模式的主张,都将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抵制以及批判。

发展内涵更加深入:“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无论过程多么曲折和艰难,全球化都势不可挡。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必将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改变全球经济发展的面貌和格局,推动各国之间形成更加紧密的依存关系。在全球化向新全球化转变的过程中,其发展内涵必然发生变化。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和遏制逆全球化提出的最为重要的主张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包含了与以往全球化完全不同的理念,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绵延两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的和平、开放、包容理念,而“一带一路”倡议传达的是中国的和平理念与开放思想。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正在日益走向伟大复兴。周边国家对中国的崛起和日益庞大的体量难免有些担心。为此,中国绝不走历史上其他国家国强必霸的老路,并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向周边国家表明: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是带动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而且涉及众多产业和生产要素,其推进必将释放巨大机遇。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将同参与各国共享发展成果。总之,“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推动新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经济合作新模式,具有多重内涵,是跨越多区域的倡议和方案。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对多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中国与相关国家一道共同加速推进雅万高铁、中老铁路、亚吉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还同一些参与国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带一路”建设还有助于实现陆海联通,为沿线国家打通经济走廊,把中国发展同各国发展结合起来。在推动各国联动发展、加深融合的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助于各国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总之,“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经济全球化的梦想,是对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将推动新全球化更加开放、均衡、包容和普惠。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相互依赖、利益交融、休戚相关为依据,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为支柱,包含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但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多,甚至威胁着其生存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人们明确: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各国在发展本国利益的同时必须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加深人类对自身命运整体性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的是“分享、合作、共赢、包容”的精神内核,表明了中国外交“立足国内,兼顾世界”的基本立场和行为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与重要思想,也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体现以及中国外交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对当代中国外交理念的继承和升华,还是新时代指导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各国应秉持公平、均衡、普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与他国进行协商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与中华文化和历史紧密相关,也与中国外交实践紧密相关。它们都是中国共产党为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重要方略和重要思想,既创新了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模式,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中国外交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升华。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贸易合作日益加强,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有机统一的历史过程。“一带一路”建设成果越显著,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就越有底气,也就越有利于实现或接近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当前,在我国的大力推动下,“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些都是中国推动新全球化进程的生动体现。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教务处副处长)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编号:18YJA71006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光照亮世界前行之路——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新华网,2020年9月2日。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责编/孙渴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谷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