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强“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性是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和现实需要。要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挖掘“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深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提升“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温度,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出发增强“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力度,让“社科方法论”教学以理服人、入脑入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理论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之一,是思政课以理服人的力量源头。增强理论性构成了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环节和提升实效性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与社科方法论”是研究生阶段的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方法论思想本身理解和研究的不足,“社科方法论”教学长期存在理论性薄弱的现象,因此应从思想源头出发探寻如何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性。
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挖掘“社科方法论”的理论深度
马克思主义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自觉形态。只有立足于原理体系、找准思政课的理论源头,才能引得活水以清池泉。但是,以“社科方法论”教学为例,许多理论基础问题都已在原理课中有过系统讲述,为了区别于本科阶段的原理课程,我们必须提升对基本原理的认识高度,并将其置于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据此厘清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本质内涵及其真理性和先进性,实现对“社科方法论”教学理论深度的掘进。
探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内核。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其世界观、认识论相统一。这一统一性建立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原理之上,从方法论角度钩沉这一原理意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涵本性,夯实“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逻辑表达,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形态。列宁将逻辑学和认识论等同于辩证法正是立足于思存同一性,这向我们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根本特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列宁所理解的逻辑学不是什么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有关事物发展规律的学说,它是包含内容的形式,因此这样的逻辑学乃是有关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规律原则。与逻辑学等同的辩证法也同样不是思维外在形式的概念推演,它遵循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以概念内涵中的否定性因素为动力助推一个事物发展运动,而不是以概念的外延关系进行推论。所以,既是思维运动规律,又是描述事物逻辑法则的逻辑学、辩证法必然是思维把握存在的认识论。因此,在“社科方法论”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单纯重复原理规律,也不能脱离方法论的内在对象空谈抽象形式,要认识到方法论是高级的原理形态,其具体表现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
溯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阐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建构性与批判性。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所表达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本性在西方哲学思想中被当作基于内涵逻辑的方法论思想。这一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史传承: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的《范畴篇》中就曾对内涵逻辑进行过系统论述,只是后来中世纪思想家们更为重视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的思想,逻辑论证才被当成空洞的抽象形式。到了近代,康德哲学方法论所主张的先验逻辑、黑格尔绝对精神所依赖的思辨逻辑也都是一种内涵逻辑。这些方法论均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思想特征,它脱离了知性式思维方式的抽象方法,成为描述事物自身发展的逻辑规律,勾勒出一条西方理性方法的演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方法论思想发展的高峰,它不仅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而且更进一步针对黑格尔哲学精神性本体的宗教神秘性质,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重建思存同一性原则。厘清这一理论传统,有助于我们在“社科方法论”教学中更为深刻地阐明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法”“社会过程研究法”等方法原则的理论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进步意义。
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提升“社科方法论”的理论温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也是我们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当代文化思想的理论指南只有与传统文化交汇融合,才能内嵌于我们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真正成为规定我们行为动机的理论原则。因此,我们在“社科方法论”的教学中不仅要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原生的理论根源,还要注意揭示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让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时代之音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乐章,在内心情感上接受其指导。
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精神的交汇点,让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成为我们的内在指导法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的思维与存在同一的原则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基础。在儒家思想中,这一原则对应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思存同一原则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果,后者逐渐打破了主导西方文化的超验性的宗教原则,不再固守天国与人世的割裂、理性与现实的分离,而是强调思维的法则与事物的规律乃是同一个逻辑规则即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将这一统一性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再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儒家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便提出“尽心则知性,知性而知天”的思存同一性观念。宋明理学进一步认识到天人合一于理气,表达出“知于性则有知于物,有知于物亦有知于性”的普遍原则,最终在人的社会伦理生活中体现出天人合一。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社会存在一样都是思存同一、天人合一的拱顶石。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流淌在我们血液中的儒家文化有着原则上的共鸣。在“社科方法论”课堂上应突出这一理论契合之处,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成为我们研究实践的内在原则夯实理论基础。
打造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阐释传统文化思想的案例,增强“社科方法论”教学案例的说服力和亲和力。案例解说是提升理论说服力、增强理论吸引力的重要教学方法。在“社科方法论”教学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案例的专业属性不宜太强,但如若仅局限于大家共同所处的常识范围,便又丧失了案例的理论性。其实,案例打造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具体情景让理论深入学生内心从而产生共鸣,在这一点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养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时,我们选取学生普遍熟知的孔子思想,以其“克己复礼”的方法作为案例。孔子准确捕捉到春秋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在于百姓与贵族士大夫的对立,同时也看到两者统一的可能性。前者争取“私有”财富和后者依天命分贫富都是一种对利益追求的人性表现,此即“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表现出了孔子立足于百姓的进步性,但是由于当时百姓尚未成熟,孔子虽承认其合理诉求,但在最终还是回到“克己复礼”的立场,让百姓自行退让以贵族之礼为标准,进而形成“举贤”的改良方案。该案例中的“仁”“贤”观念以及人性论的思想都早已内化在我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此时经由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的唤醒和升华,两者相互印证可以使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课堂中所要阐释的“分析研究各种利益矛盾,探求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的途径”这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进而提升“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温度。
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增强“社科方法论”的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改造世界”的理论,它内在包含的实践的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意义,既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成果,也成为现代哲学的起点,其理论的真理性不在于哲学理论的抽象论证,而体现在人的感性物质活动之中。我们要增强“社科方法论”教学的理论性,就不得不在实践的地平线上释放其真理光彩。面对“两个大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社科方法论”的课堂上必须全方位体现这一实践成果以彰显其真理力量。
在教学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的研究立场,把“以问题为中心”作为研究导向。“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它要求我们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新阐释新发展,把人民群众作为认识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历史主体,赋予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主体性内涵。“社科方法论”教学应当以这一理论成果为根本研究立场,突出“人民作为社会主体”“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方法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要求,增强方法论教学的理论实践性。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社科方法论”课程的内在要求和现实表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这决定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要求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对社会问题展开具体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建立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基础上,问题作为时代的声音正是对矛盾的具体讲述。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照搬理论观念,而是要倾听时代声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这一方法论原则,立足时代讲授对“社科方法论”的现实表现和实践意义,以此彰显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
充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阐明“社科方法论”的实践基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社科方法论”教学中,不仅要在研究立场和导向上立足于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还要将其反映在整个教学体系之中切实做到“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除了结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讲授导论、“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以及“第六章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之外,还要基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思想深入分析“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根据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体阐释“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战略形势判断解释“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只有在课堂上充分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在现实经验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关理论的真理性。
(作者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
责编/韩拓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