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文化是中国酒的灵魂。中国人把“酒以饮用”的物质形态之“器”,升华为“酒以成礼”的精神形态之“道”。通过健康、文明、高雅的饮酒方式展现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这就是中国酒文化。
酒虽然不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却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可以不喝酒,但不能不用酒。因为酒这种特殊商品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的生老病死、男娶女嫁、迎宾宴客、感恩谢师、走亲访友、节日欢聚到国事外交都离不开酒。正因为如此,酒才从诞生以来的几千年里长盛不衰。是什么使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呢?是文化。文化是中国酒的灵魂。中国人把“酒以饮用”的物质形态之“器”,升华为“酒以成礼”的精神形态之“道”。通过健康、文明、高雅的饮酒方式展现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这就是中国酒文化。
酒是一种特殊食品。我们喝酒不是为了充饥,补充必要营养以保持体力或延长寿命的需要;酒是一种特殊饮料。我们喝酒不是为了解渴,补充必要水份以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我们喝酒除了感官享受外,更多的是精神需要。《尚书·酒诰》说:“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意思是只有在祭祀时才可以喝酒。按上天旨意,当初造酒时,就是为了盛大的祭祀。也就是说,酒这种特殊饮料,其饮用是“祀”和“礼”的精神需要而并非日常食用的物质需要。
酒所蕴含的三大精神需求
精神需要之一:用“饮惟祀”尊祖敬宗、祈求保佑、神化王权、彰显尊严。孔传曰:“惟天下教命,始令我民知作酒者,惟为祭祀。”又曰:“于所治众国饮酒,惟当因祭祀。”又曰:“惟祭祀而用此酒,不常饮。”大意是:上天下旨并教民众造酒,是为了祭祀之用,不能常饮;诸侯们在治下的各国饮酒,也是因为祭祀;为了祭祀而专用的酒,不能经常饮用。
《礼记·祭祀》中写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是诸多礼中的首重。《左传·成公十三年》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更体现了祭祀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为什么酒专用于祭祀?明代邱浚在《酒诰》之后所加的按语中说:“先儒有言,古之为酒,本以供祭祀,灌地降神,取其馨香,上达诸阴之义也。”《礼记·祭义》说:“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百众以畏,万民以服。”统治者用“饮(酒)惟祀”方式尊祖敬宗,强化神灵观念,强调君权神授;彰显尊严,巩固王权。这是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之二:用“酒以成礼”教化民众、治国安邦。翻开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没有一页不提到礼,也几乎没有一页不提到酒。中国文化史专家柳诒徽在《中国文化史》中说:古代初无尊卑,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酒与礼几乎同时诞生,有了酒,中国就开始了文明的历史。礼在道德修养、齐家治国、沟通人神、社会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生活中亲疏之定、嫌疑之决、同异之别、是非之争,都是以礼作为评判标准的。酒作为“礼”的承载物,集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通神之物,是礼仪的标榜,是情感的寄托,珍贵、神圣。出现了所谓“无酒不成礼仪”“有礼之会,非酒不行”的现象。《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将酒的作用归纳为“酒以成礼”。为了“成礼”,以酒祭天、祭地、祭神(鬼)、祭人(祖先)都是举国盛事,可见酒之神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战争。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珍贵、稀少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祈求他们保佑。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民族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用酒来激励斗志,战争胜利后用酒来祝捷庆功。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除祭祀之外,“吉、宾、嘉、军、凶”五礼也必须用酒。“酒以成礼”也是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之三:用“为德” 礼赞酒,用《酒礼》规范饮酒,倡导健康、文明、高雅的饮酒方式。“夫酒之为德久矣。古先哲王,类帝禋(音)宗,和神定人,以齐万国,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尧不以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咕),无以堪上圣……由是观之,酒何负于政哉!”这是汉末大儒孔融《与曹操论酒禁书》中对酒竭尽礼赞的一段话。虽有片面、偏激之嫌,但对酒的评价之高却是空前绝后的。孔融之外,历代的《酒德颂》《酒赋》《酒赞》《酒功赞》等礼赞酒的诗文不绝于书。酒有“惟祀”“成礼”“为德”“成欢”等诸多好处,当然值得礼赞了。
不可否认的是,酒在具有诸多好处的同时,不节滥饮也会带来诸多弊端、危害。为了规避和消除酗酒带来的弊端、危害,古人很早就制定了《酒礼》,对人们饮酒行为作出了严格的规范。一是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天子、诸侯、加冕、成婚、举丧、祭祀或其它喜庆大典时才能饮。二是严格遵循规定的顺序,必须遵循先天、地、鬼(祖)、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三是严格控制饮酒数量,饮酒最多不超过三爵,三爵之后即应“斯斯而退”,不能过量。四是必须服从酒官统一指挥,不在酒官的指挥下擅自行动就是违礼。《酒礼》对饮酒者饮酒行为的严格规范,就是试图通过规范来倡导健康、文明、高雅的饮酒方式。不逾《酒礼》,便是酒德。这也是精神需要。
中国人雅俗共赏、气度不凡的饮酒丰采,是精神文明的表征与反映。展现了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
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
《汉书》说:“上之所化为风(由上而下的教化),下之所化为俗(民众自我教化)。”世事不易,人生艰辛。喜怒哀乐,相伴一生。集物质与精神于一体的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知音的角色,成为风俗:生日用酒、祝寿用酒;嫁娶用酒、添丁用酒;欢聚用酒、离别用酒;感恩用酒、酬谢用酒;祝捷用酒、庆功用酒;交朋用酒、结友用酒;国宴用酒、家宴用酒;乔迁用酒、节日用酒;助兴有酒、解忧有酒;丧葬用酒、祭祀用酒……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就在这推杯换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
中国是诗的大国,也是酒的大国。诗,缘情而发,酒,点燃诗情。从《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诗歌作品,都散发着幽幽酒香。笔者统计,《诗经》中写酒的比例占15.4%。唐诗、元曲300首中分别占16.3%、30.3%,而宋词300首中,写酒的比例竟高达42.6%。
中国诗歌的大盛时期是唐代,而这一时代的大诗人象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禹锡、柳宗元、孟浩然、王昌龄……没有一人不饮酒,也没有一人诗中不写酒。有人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饮酒者八百首。”据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统计,诗仙李白现存诗文1050首,写到酒的170首,占总数的16%。诗圣杜甫现存诗文1400多首,写到酒的占21%。宋代词人比唐代诗人更为嗜酒。宋词300首中,选了晏殊的词10首,写到酒的有6首,周邦彦的22首,写到酒的14首。有趣的是女词人李清照,宋词选她的词5首,竟然篇篇有酒。难怪诗人们知道“饮中有妙旨,凭诗斟酌之”(清唐宴《饮酒·之八》)呢。可以想见,当香甜的美酒流入诗人们的锦心绣口,触发灵感,点燃诗情,那些烩炙人口、传诵千古的名言佳句便带着酒香脱口而出,传遍神洲。“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白日放歌须纵酒”的杜甫、“赋诗千余篇,酿酒数百斛”的白居易、“一杯未尽诗已成,诵诗向天天亦惊”的杨万里、“东篱把酒,有暗香盈袖”的李清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苏东坡……这是何等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啊。
中国人喜欢酒,几乎无酒不欢;中国人更喜欢唐诗宋词,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几首。美酒与文学结缘,风俗(酒)与风雅(诗)结合成了中国才有的独特风景。这也是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吧。
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
前面说过,饮酒时“不逾酒礼,便是酒德”。有德之饮(酒),便是君子之品。用今天话来表达就是:健康、文明、高雅的饮酒方式就是君子之品。
君子之品一:“成礼”之饮,庄严神圣、文明高雅。礼,缘情而作。人们用喜怒哀乐表达各自的情绪,而礼也以“祭、吉、宾、嘉、军、凶”这涵盖人生重大事件的六礼,表达人们对各种重大事件的态度与情绪行为。礼者,重于尊敬庄严。由此,当人们出席举行“六礼”的场合,㫮要有与之相应的姿容体态、语言行为、服饰打扮,举止得体、彬彬有礼。这才符合“礼”的规范。按《酒礼》的要求在成礼的场合饮酒,自然是文明高雅的君子之品。
君子之品二:有节有度之饮,畅饮不误事,娱酒不废政。汉文帝刘恒在《与群臣诏》这样说:“盖闻千钟百觚, 惟酒无量,仲尼(孔子)之饮也;姬旦酒殽(小)不彻(撤),故能制礼作乐;汉高婆娑巨醉,故能斩蛇鞠旅。”文帝所说的以上几位都是在治国安邦方面颇有建树的帝王和圣人。他们畅饮不误事,娱酒不废政的饮酒风范,也是君子之品。
君子之品三:礼尚往来、国际交往的外交之饮。中国自古提倡“礼尚往来”,这种“礼尚往来”对于国与国来说,就是外交。酒在外交活动中是起着重要作用。凡外交礼仪,酒是绝对不可少的,它不仅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真诚,还起到了烘托了气氛,融洽了感情,增进团结友谊的重要作用。因此,酒在外交活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助力成功外交功不可没。不仅茅台酒,五粮液、郎酒也在对外交往活动中频频亮相。礼尚往来、国际交往的饮酒行为,也是君子之品。
君子之品四:酒以尊老、敬老、养老之饮。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据《礼记·王制》记载,早在虞舜时期,就有养老的制度。到了周代,养老的制度已趋于完备。周代的《乡饮酒礼》从其内容和仪式上看,可以说是尊老敬贤之礼。《礼记·乡饮酒义》:“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别尊长也。六十者三豆(酒)、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酒以尊老、敬老、养老之饮,也是君子之品。
君子之品五:激发创作灵感、点燃诗情的文人之饮。“李白斗酒诗百篇”,诗圣杜甫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酒与创作的关系。自古诗酒相连,酒助诗兴而诗意更浓。诗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宋代唐廋:“温酒浇枯肠,戢戢(极)生小诗”、苏东坡的“府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晏殊的“一曲新词酒一杯”等,都说明了酒与诗人创作的关系。所以清人宋大樽在“茗香诗论”中说《诗经·豳(宾)风·七月》的作者是“饮之圣”,陶潜是“饮之中行”,李白是“饮之狂”。结论是:“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矣”。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才思敏捷,是文学创作的“催化剂”。适量饮酒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进入创作最佳状态,激发灵感,点燃诗情,助产优秀文学作品。正如文学家王蒙在《文人与酒》的唱词中所说:“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神州大地多琼液,大块文章乐未休。”激发创作灵感的文人之饮,也是君子之品。
君子之品六:特定饮酒对象、环境、酒友、氛围、情趣之饮。倾心的饮酒对象:高雅、有趣、真诚、直率、知己、挚爱、故交、乡亲;美丽的饮酒环境:春郊花下、夏雨荷亭、金秋红叶、寒冬雪夜;相知的理想酒友:款于词而不佞者、娱于色而不靡者、善幽默而不俗者、畅饮而有节者、量小而不逃酒者、醉酒而不失态者;难得的饮酒氛围:酒逢知己的千杯不醉、真诚坦率的开怀畅饮、国泰民安的举杯相庆、他乡故知的不醉不归、金榜题名的尽欢之饮、洞房花烛的开心陶醉;喜爱的佐酒之物:家乡小食、时令果蔬、美食佳肴、山珍海味、好书美文、音乐戏曲、清风明月、高山流水;助兴的饮酒行令:作诗献艺的“古令”、说诗“拆字”的“雅令”、通俗易懂的“通令”、博学机敏的“筹令”等。
文明之饮、健康之饮、有德之饮、外交之饮、文人之饮、情趣之饮就是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
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
自古以来,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就被世界誉为“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素以热爱和平、谦逊友善、厚德载物、彬彬有礼著称于世,表现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
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古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唯一没有中断的,而其它三大文明却早已消失。40多年前,美国学者爱德华·克诺尔·伯恩斯和菲利普·李·拉尔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第一部分第七章写到中国文明时,曾经这样说:“它(中华文明)之所以能长期存在,有地理原因,也有历史原因。中国在它的在大部分历史时期,没有建立过侵略性的政权。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伟大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的和平主义精神约束了它的向外扩张。”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这种非侵略性的特点,也护佑中华文明成为所有人类古文明中传之今日的唯一者。”因为在古代,一切军事远征都是文明自杀,或迟或早而已。
中化文明本性:热爱和平,从未有过侵略扩张历史。《利玛窦札记》一卷六章:虽然中国人有精良的陆军和海军,很容易征服临近的国家,但他们的皇上和人民都从来没有想过发动侵略战争。他们很满足于自已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在这方面,他们与欧洲人很不同……他认为:我仔细研究了中国长达四千年的历史,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过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有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中华文明本性使然。
新中国抗美援朝的正义之战,助弱制霸、保家卫国,维护了世界和平。抗美援朝是一场正义之战,中国志愿军将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新中国刚刚解放、国内工农业总产值只有当时世界首富美国的1/28、钢产量的1/137、火炮的1/41,军事装备处于“小米加步枪”水平,敢于跟拥有原子弹在内的大量先进武器和现代化后勤保障的美军拔刀相见,只能说是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遏制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嚣张势头,保障了朝鲜和我国的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表现了不畏强权、助弱制霸、维护和平的中国风范。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果,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样本。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国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
成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彰显了可贵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此基础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可贵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多国政要及专家学者表示,中国对待疫情采取的强有力举措是宝贵的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经验,值得各国学习。
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就是: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
综上可知,酒已经从物质形态升华为精神形态,从经济基础过度到上层建筑,从民风民俗转变为意识形态,完成了从酒到文化的嬗变,结晶为中国酒文化。文化的终极目标是“化”人(塑造人格),所以,文化的最终成果就是精神价值、人格和集体人格。悠久、健康、文明、高雅的中国酒文化展现的“寄情于酒的中国风俗、酒香诗美的中国风流、君子之品的中国风度、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不就是中国人精神价值、人格和集体人格的真实反映吗?
中国酒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作者简介:崔利,原郎酒集团郎酒有限公司董事、副总、高工、国务院特贴享受者。先后获四川省、原国内贸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4项。在《酿酒》《酿酒科技》《四川食品科技》《华夏酒报》《辉煌的世界酒文化》《中外经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