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 唐珏岚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培育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其中,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与前提。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完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提升国家物资储备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二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只有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才能联动各个生产环节,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供基础与保障;只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才能形成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从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与竞争力的现实需求出发,应着重从以下四方面完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增强物资储备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支撑保障功能。
一是建立统一高效的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储备物资的动用涉及多个部门,有关部门既要各守其职,还要加强协同运作。需要动用储备物资的紧急状态往往具有发生突然、成因复杂、危害严重的特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储备物资的调用是带有应急性质的,必须快速响应。所谓“快速响应”,就是在关键时刻,储备物资能“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储备物资的生产、收储、调用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多个储备物资品种及储备运行管理的多种资源。因此,健全国家物资储备体系关键是建立起一个超越部门利益的统一高效的物资储备管理体系,能统筹管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储备物资,并构建跨层级、跨部门协调机制,促使各部门跳出自身的利益诉求密切配合,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效应。
二是壮大社会储备力量。国家物资储备的主体无疑是政府,但从储备方式来看,除了国家储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专项储备),还有企业储备(包括法定储备与商业储备)及家庭储备等。一旦企业与家庭储备的数量发生变化,国家物资储备的规模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完善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应是一个政府储备与家庭储备、企业储备有机结合的体系。运用政府储备、企业代储、协议储备、家庭储备等各种方式,逐步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这既能减轻物资储备的财政资金负担,又可提升物资储备对不确定事件的响应能力。一方面,应鼓励企业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在资金、政策上应为企业储备提供相应支持。比如,政府可以联合相关企业,通过给予企业仓库建设补贴等方式,利用企业周转库存实现国家储备物资的动态轮换。
三是坚持实物储备与能力储备并重。实物储备是关键时刻应急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在紧急事件发生时,调用实物储备能迅速起到稳人心、强信心的作用。与此同时,要积极利用投放实物储备所争取到的时间,迅速启用能力储备,组织短缺物资的集中生产与应急采购。如果说实物储备构筑起应对紧急状态的第一道防御线,那能力储备则是事关应急物资补给的生命线。能力储备通过提升供应弹性,进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大规模能力储备的释放,体现的是一国包括生产制造、交通运输、人力动员等在内的强大综合实力。我国可根据突发事件产生的需求,建立一批战略储备生产线,尤其是应在国民经济运行的重点产业领域加强能力储备,保证在重大紧急情况下能快速有效地组织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开展生产。
四是拓宽储备资金来源渠道。资金是完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的关键保障。建议设立专项物资储备基金,该基金来源除财政拨款外,还可来自储备物资轮换中产生的盈利、储备资产经营收入等,并在一定条件下,探索国家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商用租赁模式,产生的租赁费用也可充实储备基金。同时,统筹安排各类储备。物资储备、外汇储备、黄金储备,都是一国储备的重要组成。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超大型经济体,我国物资储备体系的构建应放眼世界,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国计民生所需的资源与物资。这既能达到外汇储备运用多元化目标,也能实现储备物资来源多渠道、增强本国物资储备资金实力的目的,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坚实支撑。
经济大家谈 | 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