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时事洞察 > 正文

“两大奇迹”的制度性成因

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但却未能获得与发展成就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刻揭示“两大奇迹”的制度性成因,既是要深化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也是要着力建构新时代国际话语权。“两大奇迹”的制度性成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总结提炼实践经验形成制度安排奠定制度可操作性的基础;第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临时性条例规则耦合形成的制度体系集成制度优势;第三,制度实施的高效能根植于具体的制度安排。

“两大奇迹”互为因果

中国经济是体系完整、结构复杂的大国经济,其持续快速发展之谜,绝非是沿袭套用根植并发展于西方社会土壤的那些理论所能揭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制度优势,始终坚持政府和市场协调的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典型示范、由点及面的战略实施模式,丰富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所成就的国民经济韧性,都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成因。

中国经济奇迹是无法抹杀的客观事实。从自身变化和他者之眼,是审视发展的两个维度。不管是立足中国自身经济变化,还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论断,中国经济发展都堪称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现代化进程,经济一直保持高中速增长;不论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导致亚洲多国经济遭受重创之时,还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普遍低迷之际,中国都成功地控制了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实现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抢眼的经济增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过去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大幅提高,从1978年无足轻重的1.8%提高到2019年举足轻重的16%。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货物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戴着有色眼镜的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论断经历了从“担忧论”“崩溃论”,到“威胁论”“责任论”的转变;不管这些论断有多么荒谬,其论断转变背后隐藏的立论依据和客观事实是:中国经济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自以为是、傲慢骄横的西方中心主义者再也不能对中国经济发展熟视无睹。

中国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是世界舞台上一道亮丽风景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但无论是外来的输入风险、内部的发展曲折,还是巨大的自然灾害,都未能动摇和打破中国社会的稳定。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昭示,社会能否实现长期稳定主要取决于两大要素,一是社会需要的现实满足程度,二是对社会需要满足的未来预期。中国政局稳定,更替有序,使既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能够得以持续不懈地推进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这生成了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要素,把群众安居乐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历史期望变成了现实。

中国制度的实践性特征为“两大奇迹”形成和延续奠定了群众基础

制度以强制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规则和规范体系的方式,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抽象的制度理念以不同的程序、不同的方式,落实到不同的制度安排中,体现和反映不同的利益关系;混淆制度理念抽象性和制度安排具体性的制度分析,往往会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它既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这种实践性特征,不仅使具体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也使制度安排保持了开放发展的张力,为制度实施的高效能、“两大奇迹”得以形成和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我国制度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制度安排是利益关系的规范化条理化表达,其利益惠及面越广,个体间、群体间的利益实现越公平,制度实施对社会稳定的支撑就越强。制度实施使人民群众利益实现越充分、越深入,制度的生命力就越旺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致力于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我国具体制度安排始终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实践遵循,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现实体现和具体落实。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和利益改善,成为改进和完善制度安排的基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成为评价制度实践效果的基本依据。尽管制度实践在人民群众个体间利益实现中存在差异,但每个人的利益实现都有明显增长和持续改善,每个人都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这既保障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也铸就了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石。

总结实践经验的制度安排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具体制度安排体现制度精神、制度理念,制度精神和制度理念只有借助于具体的制度安排,现实具体化于社会实践,才能对社会发展施加影响。与西方混淆抽象的制度理念和具体制度安排,把抽象的制度精神和理念的现实表达作为制度实践不同,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安排不是抽象理念的规范化条理化表达,不是简单地把抽象理念具体化为行为准则,而是对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对照反思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具体制度安排的基础环节;能实现预期目标,在实践中行得通,实施阻力小,是具体制度安排的行为法则。与西方由利益集团代言人提出制度倡议,再通过法定程序使倡议变为制度安排的制度供给方式不同,我国是先总结提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形成初步的制度安排,再采用制度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具体制度安排,最后再形成全面铺开的制度安排。在西方中心主义者看来并不具有形式美感,或许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不是最优选择的制度安排能够成就“两大奇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总结实践经验的制度安排能够被广为理解、广为接受,能够顺利实施。

实践经验总结成就制度体系独特的开放发展性。实践无止境,总结提炼实践经验的理论创新也就无尽头,因而实践经验总结上升为制度安排有着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动力。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先导,坚定的理论信仰,是制度实践保持连续稳定性的前提。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领导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发展无止境,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总是在不断的满足中实现激发和扩张,我国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制度安排始终保持了持续完善的张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汇总、集成理论发展和实践发展成就,它的开放发展性不是直观地表现为制度体系扩容,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吸纳借鉴他国经验,更重要的是在固守根本、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的顺势而为,是在守正前提下的创新。

中国制度的结构性特征为“两大奇迹”形成和延续提供了多重保障

实践经验有逐步成熟、逐渐丰富的积累过程,经验总结提炼自然也就形成富有层次性的制度安排。我国在实践中生成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由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临时性的条例规则等构成。根本制度纵向到底,基本制度横向到边,形成制度体系的基本架构。根本制度指引其他类型制度,贯彻于制度实践的始终,基本制度奠定其他类型制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制度体系的生成方式,不同类型制度相互耦合的内在结构,为制度实施的高效能创造条件,为“两大奇迹”的生成和延续提供保障。

我国形成制度结构的方式铸就社会长期稳定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各种社会活动有序展开,不同社会主体各尽其责、各安其分的总体表现。制度既是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主体预期未来的依据。制度实践的有序推进,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和保障。我国社会的长期稳定,正是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实践的有序推进以及我国制度体系的生成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我国制度实践生成制度体系的历史逻辑表现为两条线索:一是先总结提炼革命和建设经验形成根本政治制度,用根本政治制度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指引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具体制度实践;二是社会主义建设各领域具体制度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形成该领域的基本制度、根本制度,再以基本制度为基底,以根本制度为中心,丰富和完善各领域的具体制度安排。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历史逻辑,从制度实践有序推进的角度,揭示了我国社会长期稳定的成因,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及不断完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我国制度体系的动态结构揭示“两大奇迹”的历史发展性成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制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中就阐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构想: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建立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部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纲领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安排,拉开了落实根本政治制度、全面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大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是根本政治制度正常运转的标志和成果。根本政治制度集中体现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规定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社会实践和制度建设的人民性,是最终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模式的制度基因。根本政治制度精神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实践落实,形成和完善各领域制度体系的结构。各领域贯彻落实根本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结构,遵循了总结提炼临时性的规则条例形成重要制度安排,总结提炼重要制度安排的实施经验形成基本制度、根本制度的发展历程。根本制度表明制度安排的基本性质,明确制度安排、制度运行的服务对象;根本制度需要不同维度的具体的重要制度安排予以保障,基本制度为不同维度的重要制度安排提供共同的建构基础。根本制度及其在各领域的落实所形成制度体系结构,全方位、多层次地构筑社会稳定的制度根基。各部门、各地区以根本制度为中心,推进基本制度实践模式创新的制度安排,不仅释放出经济发展的多元动力,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注入了不竭动力。

我国制度体系的静态结构揭示“两大奇迹”的持续稳定性成因。中国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得益于结构不断完善的制度体系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和指引。制度体系结构的完备性,是衡量和比较各领域建设成就的重要依据。我国政治制度体系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临时性的条例规则,其体系结构在各类制度中最为完备。经济制度体系主要由重要制度安排和基本经济制度构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项重要制度安排上升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由工作任务、临时性条例规则上升为践行基本经济制度精神的重要制度安排,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经济制度体系的内容和结构。我国政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既是社会长期稳定的保障,也为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原理得以充分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卓有成效的政治建设,使我国中长期战略、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形成联动耦合机制;战略定方向、规划定任务、计划定行动,从战略到计划,目标任务依次分解落实,形成了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的内生机制。

中国的具体制度安排为“两大奇迹”形成和延续丰富了智慧库

具体制度安排体现和落实抽象制度理念,抽象制度理念指引具体制度安排。新中国既强调具体制度安排的理念指引,又重视总结提炼具体制度安排的实践经验以丰富和发展制度理念,二者相对独立又有效契合,保持了协同发展的张力。我国具体制度安排的高效能,为形成和延续“两大奇迹”奠定稳固的基石,在干部选拔、协商民主等方面有着尤为突出的表现。

选贤任能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两大奇迹”的组织保障。“两大奇迹”是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历史成就,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想在先,干在前。中国注重实践坚持实绩导向,在干部干事创业实践中识别和考察干部,重在推动和实现干部岗位与其德才相匹配,实现知人善任、德才配位。选贤任能的具体制度安排在干部选拔实践中不断完善,“贤”的标准,“能”的要求,“选”的方法,“任”的方式,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会因发展条件变化,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的现实要求而得以修正和完善。选拔和培养相结合、“相马”和“赛马”相统一的选贤任能制度造就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使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党的大政方针能够迅速得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能够有序推进有效实施,使“两大奇迹”不断由预期变为现实。

协商民主制度安排不断充实“两大奇迹”的智慧库。“两大奇迹”是实干加巧干结出的硕果,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智慧支撑。协商民主充分体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人民民主真谛,兼得形式民主和实质民主的成效,有效避免社会撕裂确保社会稳定。协商民主予沟通协调、统一思想认识、决策讨论于协商的过程之中,既是对社会关系的整合,求得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更是发展智慧的汇总集成,求得科学发展的智力支撑和智慧保障。不同类型、多种层次的协商民主制度安排,为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各领域的人才汇聚、思想交融、智慧结晶搭建平台,最广范围、最大程度地集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合力”,形成和延续“两大奇迹”的智力库、智慧库。

具体制度安排协同集成制度实施的高效能。我国制度实施的高效能既在于单项制度安排的科学性,更在于不同具体制度安排协同和耦合所实现的优势集成和效能叠加。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初心和使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指引具体制度安排协同与耦合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与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安排耦合,充实党长期执政能力提升的保障,奠定高效能国家治理的基础,为形成和延续“两大奇迹”提供强大的战略规划能力、实践推进能力。制度执行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络机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调研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都富有具体制度安排协同的功能,我国制度实施高效能具有多重保障,为形成和延续“两大奇迹”创造了良好条件。

(作者为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