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管得住”后,哪些需要治得更好

【重要发现】

95%的受访者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所谓的“管不住”难题治理成效表示认可

受访者对党风政风整治、反腐斗争与行政管理改革等方面治理成效认可度高,均超过60%

受访者更加期待社会民生领域治理效能的提升,围绕教育、住房和人居环境等问题普遍表达了较多期待

受访者参与基层治理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升高,政治参与的诉求值得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那些所谓的“管不住”难题被管住了、解决了,诸如环境污染、腐败、公款吃喝、黑恶势力横行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观。治理难题的存在势必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管不住”到“管得住”,兑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彰显出新时代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的崭新形象。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管得住”后我们还要治得更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要乘势而上开启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仍需我们接续奋斗。

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聚焦“管得住”问题后,2021年3月初至5月初通过问卷和访谈,推出“哪些需要治得更好”调查。调查围绕如何看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推进难题治理的成效,今后对哪些领域的难题更为关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什么问题,哪些方面需要治得更好,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人民群众关注的一系列问题,力图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推进百年大党再出发。

人民群众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所谓的“管不住”难题治理成效认可度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政治、经济、民生、生态、社会等领域都发生了整体性和全局性变化。总体上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尤其是推动“管不住”难题的解决,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明显影响和改善。调查发现,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管不住”难题的治理成效,人民群众的认可度高达95%(见下图)。

QQ截图20210525112757

本次调查发现,人民群众对不同领域的治理成效及难题解决的感受存在一定差异。在调查中受访者认可度最高的是对以公款吃喝等为代表的“四风”问题治理成效,认可度达71.15%。其次是对以腐化堕落、权力寻租、贪污受贿等为代表的腐败问题治理成效,认可度为65.13%。位列第三的是政府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效率困扰治理成效,认可度为62.24%。排在治理成效认可度后几位的则多聚焦于社会民生领域,如看病难、看病贵,入托难、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房价过高,人居环境差……由此可见,全面从严治党层面的成效广大人民都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而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发展问题,依旧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期待。为此,与之相关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及强化治理工作都有待进一步推进落实。

“管得住”后人民群众希望治得更好的五大领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任务都发生了改变,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标准都更高,要推动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科技水平更加提升等,要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在新的起点上,发展要更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管得住”后,发展成果要更加惠及全体人民。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人民群众希望治得更好的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上,要推动发展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有普惠性。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是也面临一些结构性的难题,发展的质量、效益及成果共享性还需要提高,群众对此呼声较高。在访谈中,一些受访者说到了阶层、地区、城乡发展差异问题。有些人表示,在背井离乡去大城市寻求发展机会之后,在住房、子女入学和升学考试等方面依旧存在不小的壁垒。因户籍限制,一些外地人无法让子女在大城市当地参加高考,而不得不将子女安排在老家上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我国人户分离人口已达49276万人,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户籍改革、高考改革。这反映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将给未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不少问题。首先是阶层分化、贫富差距导致的起点及结果不公平,损害社会共识,破坏社会公正。比如,学区房问题,因为一些人无力购买学区房,而使自己的子女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这会造成代际累积的贫困和这一群体的弱势地位。其次是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机会、公共资源等差别较大,一方面会使发展的普惠性降低,人民群众难以共享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人口过于向少数大城市集中,导致房价高企、医疗等公共资源紧张、城市拥挤等问题,同时涌向大城市的人口因户籍及自身经济条件等限制,难以市民化并享受到市民化的待遇。最后是发展不充分,导致发展粗放、质量不高,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整体效益及群众获得感,影响到社会韧性,留下了矛盾隐患。

二是在国家治理上,要切实增强治理效能、党和政府公信力及扩大民众政治参与。近年来,我们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干部队伍作风明显改善,群众对此有明显感受。与此同时,通过深入推进制度、法治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更加健全。但是从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来看,还要从以下几点发力:首先,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与党和政府公信力,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化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效率效益、方便性、可及性,增强主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行动。有受访者表示,近年来的高压反腐及问责考核力度加大,部分干部虽不敢腐败,但出现避责心态,为规避风险而不愿意主动作为,干事创业、主动为民服务、谋求地方发展的热情不高。其次,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尤其是乡镇农村治理制度体系。基层离老百姓最近,与群众打交道最多,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的扫黑除恶,有力地清除了“村霸”“恶霸”“保护伞”等,乡村社会生态和政治生态有效好转,需要乘势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配备好基层干部队伍,充实基层力量,提高基层治理能力。最后,进一步拓宽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落实好全过程民主。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及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显著提升。在访谈中,不少受访者表达了积极发声的意愿,希望在献言献策和民主监督方面能够有更多参与渠道。为此,我们要畅通民意上通下达的途径,在法律法规、政策决策等制定的过程中,广泛征集民意。同时,要利用好群众评议和群众监督,在干部选拔考核、政府工作评价上发挥好群众意见的重要作用。

三是在民生保障上,要让人民群众在无后顾之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生活品质。保民生,既要保基本,又要保品质。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社会保障的能力和水平也在提升,但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依然零星存在。这说明在民生保障上,不仅需要社会保障,更需要社会建设。为此,要在充分落实社会保障保基本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政策和加强社会建设,妥善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此外,受访者对于未来自身发展展望的忧虑,恰恰呼应了网络上“社畜”“内卷”“996”“35岁现象”等话语的流行,反映出群众还是存在一定焦虑感,生活的幸福感因此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不少受访者表示,房价问题还需要重点关注。近年来,通过“房住不炒”定位及房地产调控,房价快速上涨势头得到遏制,但是房价仍然相对较高,不少群众的资产都扔在了房子上,不敢花钱或者无钱可花,严重抑制了消费需求和生活品质的提升。

四是在共同富裕上,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在访谈中,有群众表示,现在收入分配差距及贫富差距较大,希望得到改观。也有一些受访者对脱贫后又返贫的问题表示了担忧。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要不断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更多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更多更公平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中,乡村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农民工群体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却较少分享到改革发展的红利,乡村相对城市甚而有些凋敝。

五是在生活环境上,要更加安全、更加宜居、更加美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了不少影响人民生活的环境污染问题,群众对此认可度较高。但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还有四成多受访者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新期待。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在更高层次上提升。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是一个生态问题,但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来讲,更直接表现为生活环境问题。群众期盼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加安全、更加宜居,期待自己的人居环境能够得到更好改善。在访谈中,受访者对社区建设、市容环境建设、垃圾分类、无废城市等方面表现出一定期待。因此,要推动政策重心由美好生态环境向美好生活环境转变。近年来,在城市推进了拆违行动及市容环境整治,在农村开展了“厕所革命”等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下一步还需加大力气,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与此同时,群众对生活环境的安全也提出了更高需求。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让他们认识到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调查结果表明,群众对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金融安全等,也比较关切。为此,应落实好总体国家安全观,做好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等工作。

新发展阶段需要筑牢进一步满足人民“治得好”期待的坚强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理性的认知,也呈现出更为迫切和严苛的期待。为此,我们需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进一步筑牢实现美好生活期待的保障,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制度约束、进行干部管理等方面所提意见建议较多。因此,下一步我们要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形势与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总结“管住”的有益经验,巩固已有“治得好”的发展成果,推动建立“治得好”的长效机制。重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强化:

一是坚持党对国家治理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成效。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国家治理各环节从重大议题的提出到顶层设计,再到具体制度安排、实施落实、监督保障,都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实践也一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激发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实践,推动基层遇到难题“管得住”,工作开展得更好。在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党领导基层治理不是大包大揽,而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把权力和义务都交到群众手中,充分激发各方治理主体活力,提升人民思想政治觉悟,促进人民更好地参与基层治理工作,防止出现“政府干、群众看,政府很努力、群众不认同”的现象,“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被动做为主动做”,真正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正如此次受访者所指出的,“党中央的政策是英明的,老百姓是期待的。关键在于治理‘中梗阻’以及‘中下段梗阻’”。这也印证了基层治理成效是党的领导与基层赋能相结合的产物,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是科学的符合基层实际的。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抓改革谋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我们的大事,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出政策、抓落实,在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过程中,实现党和政府公信力提升,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各项工作,推进民生保障精准化精细化,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确保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是贴近基层实际,推动建立“治得好”的长效机制。“管住”不是目的,从制度方面强化管人管事管权的联动性,形成治理“软约束”是关键。做好基层治理的顶层设计和政策研究工作,顶层设计要“沉下去”,考虑基层实际,出台易于基层干部实施、群众乐于接受的政策举措;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及时甚至提前做好新领域“管不住”问题的监管和研究。加强法治体系建设,以良法推动善政,善政促进善治。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确保监管督查有力,严厉打击干部懒政、拖延行为。建立容错纠错制度,打消部门干部想干不敢干的顾虑。加强基层减负落实,警惕基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变种。提高基层经办机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让他们切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激励机制,提高干部工资待遇,扭转选人用人不正之风、拓宽晋升渠道,改革考核评价体系,让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和基层治理能力强的好干部脱颖而出,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组织基础。

四是借助技术发展变革,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确保基层治理“治得好”,除了要有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实施途径,还要有科学的实施手段。“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因此,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不断创新国家治理、基层治理方式,完善网络治理体系;坚持重心下移、科技赋能,推进“互联网+”服务,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于洪清 张忠华)

责编/赵博艺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