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一零一,幸福你一生。”这是每一个一零一人都熟知的一句话,也是每一个一零一人发自内心的感受。我在北京一零一中从教15年了,从一开始对学校的陌生,到后来的熟悉、融入,如今对她深入灵魂的热爱。一零一中,是我敬业、乐业的家园,我从中体会出生活的价值,人生的趣味。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做一回顾,诫勉自己,求教大家。
一、志于道
爱是教育的灵魂。我认为,教师职业的美只发生在那些钟情于这一职业的教师身上,惟有他们才会从职业中体验到心醉神迷、物我同一的强烈感受,也惟有他们才会在这种心旷神怡的愉悦中领悟教师生命的创造。自1984年大学毕业,走上教师这一岗位,倏忽间37个春秋过去了。37年来,我追求正道,执守道德,关爱学生,酷爱语文教育事业,坚守三尺讲台,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组成部分。我要求自己,不仅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做有灵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始终把培育未来卓越的担当人才作为一个教育者崇高的职业追求。37年来,我从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陶行知等大师著作中汲取营养;我深受于漪、钱梦龙、章熊、饶杰腾、吴心田、宁鸿彬等前辈教育思想的影响,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
先师孔子曾说:“有教无类。”也就是师者不分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都一视同仁,加以教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教训:“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基于对教育理念的清醒认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学生平等相待,尊重个性,关注差异,“各其其性”。我认为,无论升学竞争多么激烈,学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超越,学生智力上的个性差异不能超越。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学生当下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师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的天职就是奉献,教师一个肩膀担负着学生的今天,一个肩膀担负着民族的明天。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
二、依于仁
什么是仁?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对此,梁启超先生解释说,人格完成就叫做“仁”。孔子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准——“仁者爱人”,有此仁爱之心,便能成就一个有高尚道德的人。但我们知道,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现的,要从人与人的关系上看出来。从这一意义上说,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应有一颗博大宽厚的仁爱之心,“用生命点燃生命”,微笑着欣赏自己的学生,悄然倾听每一个生命的心声。总而言之,师者应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与学生交感互发,引导学生德行向善,人性求美,是为“仁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成为学生神圣记忆的闪光的瞬间,教师必须依倚仁爱。
张新村老师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美好善良的灵魂。契诃夫曾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脸庞、衣裳、心灵和思想。我在一零一中从教的这些年里,深深感到,从此届学生到彼届学生,朝夕相处都是一群可爱而美丽的人。这得益于一零一中美好的环境。这里山水相映,亭榭成趣,杨柳依依,鸟语花香,优美的自然景色涵养了一零一中师生美好的性情,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和心胸。同时,在我看来,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多年来,我秉持“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课堂与课外融通,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戏剧节、诗歌朗诵会、经典读书会等。在文学的场域里,以文育人,涵养仁德,培育学生的悲悯情怀,塑造学生的美好人格。往届毕业的学生在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时会有这样的心声表达,除了学校自由开阔的氛围,老师带给我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在一零一中,语文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客观知识和技巧方法,更重要是同情心的建立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敬其业
“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朱熹)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此事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为什么该敬呢?因为我们从事的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神圣而崇高的,而教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全心全意投身其中,忠实履行育人职责,如孔子所言,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此之谓敬事其业。
从教37年,我虚心向同辈中的教学名师学习,从程翔、程红兵、李镇西、李卫东等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智慧,感受他们的德行。程翔等老师的教育理念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的教育格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不迷信教师,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每个生命的成长、发展都应得到尊重,并最终指向真正的完成——人的价值的实现。
我要求自己“不做教书匠,要做学者型教师”。37年来,我对语文教学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是我的教学追求。我的语文教学重基础、重能力,学生均有明显收获。我的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学术性和艺术性,深受学生喜爱。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培养学生热爱和敬畏母语的感情,使学生深深懂得母语是精神家园,学不好母语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二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母语的实用能力,在听、说、读、写诸方面打下扎实基础,为将来的工作和学习奠基;三是对学生的精神、心灵和思想产生积极影响,使他们具有美好人性。
近十年来,我送走了七届高三毕业生,我所教的班级大多数同学考入理想的大学,单是2012年和2018年所任教的班级就有40余人考入北大、清华,有的还考进了国外名牌大学。我的学生很多已成为国家建设的实践者、创造者,他们的成长中包含着我的一份汗水。我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肯定,2011年我被评为“全国百佳语文教师”; 2015年被评为北京市中语会理事;2018年和2021年分别被评为北京市中学骨干教师;先后多次荣获学校教学的最高奖“金邦奖”。
此外,在学术方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多年来,我不断汲取传统教育的营养,学习当代教育的先进理念,对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点。另外,在学科基地建设等方面,我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9月,我校语文组获得海淀区教委颁发的“海淀区语文学科教研基地”奖牌,我主持了该基地的建设工作,并承担了核心工作。在学科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与老师们一道,守正出新,踏踏实实地研究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在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师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科基地”为依托,以项目研究为引领,全面提升语文教育质量。
2014年10月至今,我已连续六年担任全国中学生朗诵大会的秘书长,为活动的发展,品质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此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伟大新时代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广大教师应以怎样的精神风貌献身国家的教育事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习总书记希望广大教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同成长。要求我们做“四有”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我要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不断进取——志于道,依于仁,敬其业。
(作者为北京一零一中语文市级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