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坚守教育初心 坚定立德树人

邢秀清老师

邢秀清老师

从教26年,经验越来越丰富,内心却越来越谨慎,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然而现实需求带来急功近利,社会过度关注引发群体焦虑,这些都会成为学校教育的干扰因素。如何坚守自己的初心,怎样在工作中做到不偏离育人方向,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目标:从医者仁心到立德树人的联想

在医院就医,如果遇到专家坐诊,他们大多数都会比较有耐心,会把病人当孩子,会说“有一点点疼”等宽慰的话,让人感觉非常舒服。而非专家大多数公事公办,一脸严肃,不多说一句话。如果你听不明白多问几句,她就会明显不耐烦,那种不愉快的感觉在彼此间蔓延。产生这种区别的根源是什么?我觉得更多的是医生对自己职业定位的问题,而无关医术高明与否。就是医生能不能保持医者仁心的初心,不因见惯了生老病死就麻木不仁。医者医身,师者医心,如果教师产生了职业麻木,那后果不堪设想,会对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

永远有一颗初心,一定要确立为师者必先为生的信念,终身学习,是老师必备的品质。在经验不足的时候,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是一条捷径。刚工作的时候,我常常去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讲座和公开课,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后来慢慢觉得自己工作得心应手,在教育教学方面也有了一些技巧和方法,自以为小有成绩,却不知自己的工作能力一直停留在教教材的层次上,班主任工作也仅仅是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行为。2003年,我开始攻读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开始大量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林崇德的《品德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等书让我豁然开朗,那些各有高招的优秀教师们成功的奥秘,在于他们背后的理论支撑。我逐渐明白了《易经》中所说的“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我一直在学“器”而没有理解器背后的“道”。而学“道”之路就是对教育的理解,对历史学科本质的理解。从此,我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敬畏感,真切体会到教育无小事,老师的一言一行及每一个活动都要想想是否科学,是否有价值,是否可以做得更好。学习永无止境,学科专业知识博大精深,需要不断探索。

基于这样的理念,做班主任工作期间,为了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我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让他们体会到严格要求、高度自律的重要性。我关心每一名学生,曾经给学生写信、写生日祝福,寓教于无形,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潜移默化中,我希望达到育人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渐渐地,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2008年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09年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中小学“学生最喜爱的班主任”;2017年被北京市教委聘为“2017年家庭教育大讲堂”指导专家;多次在北京教育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做嘉宾主播……努力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更多的人。

教育的共生:同质不追捧和异质能包容兼而有之

似乎每个老师都有几个“粉丝”,我发现每一届喜欢我的学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慢热、内敛、理性。他们会追在老师身后询问,问的不止是学业知识,更多的是探讨人生真谛。我逐渐发现当一部分学生以我的判断为圭臬,逐渐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立场,我就很警惕了;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喜欢老师,则老师理所当然要对他偏爱,那就更不能姑息了。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位“公主”,女孩子聪明漂亮,情商高也善于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喜欢,可是我却没有对她表露出偏爱,不想让她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这样对她和其他孩子的成长都不利。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是偶像和“粉丝”的关系,那是不利于学生精神成长,也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好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精神上互相汲取营养。

做老师也一定会碰到和自己风格迥异的学生,我就曾经碰到过一个学生,他觉得我太教条,我觉得他总是耍小聪明。有一次他明确告诉我说:“老师,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你不够幽默风趣。”我说:“这不妨碍我们平静地坐下来沟通,学习与成长是我们共同的目标,你可以不喜欢我,但我说得对的地方你要听进去。”通过沟通,我们能和平共处,我不因他和我不同而看不到他的优点,但对他的一些投机取巧行为,我也不会纵容,虽然我们最终不能成为朋友,但不影响我助力他成长,形成正确价值观。毕业的时候,他给我留言:“老师,您的风格我确实不喜欢,但您不逼着我改变自己,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让我很尊敬您。”

教育是师生共生共长的过程,教学相长的前提是教师能理性对待不同质的学生,因材施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也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教育的载体:从做历史教学到做历史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对历史学科本质的理解,影响着我的教学行为。最初我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因此历史教学就是教教材,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用生动的故事和讲述来吸引学生。

当我进一步认识到历史学是求真,而历史教学是在求真基础上的求善,学历史是为了照亮现实,我的课堂教学的立意逐渐清晰明了起来。以人为核心,以学生的精神成长为灵魂,逐渐领会了课标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也理解了历史教育的真正内涵。于是,我的课堂教学逐渐有了灵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虽然做不到每一节课都能直击学生的内心,但至少能引发学生一些思考。我不仅告诉学生陈述性的史实——过去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学生程序性的知识——我们是怎么知道历史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就要针对学生学情和历史学科特点,引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能力,历史课堂就从感性讲解进入理性分析的阶段。

我的教学设计环节以阅读为先导,以教师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针对学习内容,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篇目进行阅读,并布置可以进行再创作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借助史料来探究历史,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为自主地获取并引发思考,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实施环节以问题为引领,变陈述性的史实讲述为探究式的问题解决,最好的突破方式就是提供材料,并提出问题。因此一节教学立意分明的课,一定设计有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理解历史的逻辑和因果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师甄选出的材料进行分梯次的解读,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进行评价。课外评价以多种形式为载体,包括观文博遗迹、写家谱家事和创历史剧本。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适合学生探究能力和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学习真正发生。

在一次次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探索中,我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8年我获北京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013年我做了市级研究课《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后在全国历史优质课(高中组)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16年在北京市第二届示范校同课异构活动中做了研究课《两极格局的形成》等。

探寻教育真谛之路漫长而艰难,惟有上下求索方能少走弯路,我们在这条路上一直孜孜以求,因为生命不息,学无止境。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与时俱进,认真履行教师职责,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夯实人文基础,是我的价值追求和奋斗方向。

(作者为北京一零一中历史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