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教育参阅 > 正文

专业成长路上的三个“贵人”

在我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最让我受益的就是遇到好的领导和师傅。他们工作认真而能力又强,对我悉心指导又严格要求,这使得我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得以较快提升。在感恩生命中“贵人”的同时,我以他们为榜样,不断钻研教学,树立发展目标,思考一个师者的价值追求和人生内涵。

李辉校长鼓励我写教育随笔

在工作的每一天,我都在努力去学做一个好老师,一门心思地想把班带好、把学生教好,我的教学经验也随着教龄的增长日渐丰富。这时,在我的生命里出现了一位让我的教学思想日渐成熟的人——她就是我们学校的李辉校长。记得十三年前,她向全体教师发起了一项撰写教育随笔的工作任务。她要求学校的每位教师每月上交一份教育随笔,我还清楚地记得她说:“如果哪位教师能坚持写三年随笔,那他一定会成为一名教育专家。”当时,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

马青翠老师

马青翠老师

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记录随笔,按时上交教育随笔。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校长每一篇都认认真真地回复。她的亲笔回复是我坚持撰写教育反思的主要动力。时至今日,我已经积累了30多万字的随笔、案例,这都是源于李校长一直以来的引领、督促和鼓励。

一开始,校长的回复主要是鼓励我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马老师,你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通过几次看你处理学生问题,我可以感觉到你遇事沉稳、解决问题方法得当!……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请你一定珍惜这些资源,在对学生教育的同时,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到后来,李校长不断指出我在教育随笔撰写中出现的问题。记得她在一次教育随笔中回复:“你的随笔叙事内容过多,而忽略了事件给予你的启发。而教育理念提升之处恰恰是反思部分。建议你在课余时间,多看看相关的文章,以迅速提高你的水平。”在接受这样的建议后,我在教育随笔中慢慢融进了自己的思考。李校长赞扬我能够从显而易见的教育事件中生发出自己的理论,越来越有“发现的眼光”。

我坚持记录随笔,在李校长的鼓励下,我偶尔会向一些报刊杂志投稿。2011年,我的一篇随笔《童心品质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在《德育报》上发表。就激发了我坚持写随笔和向报刊杂志投稿的热情。后来,我的一些随笔、教育故事,先后在市、区级的各类征文中获奖,并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我开始喜欢写随笔,因为我的教育行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欧群慧副教授指导我写案例

2013年9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欧群慧副教授来到了我们学校展开对教师“浸入式”的指导,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以教育叙事案例的方法和手段促进教师的反思,提升研究能力。李辉校长在这样的机缘下毫不犹豫地将我推荐给了欧老师,希望由欧老师继续指导我,使我在教育反思和教育叙事案例的撰写上更上一层。

第一次与欧老师近距离接触是在2013年的年末。一天下午,她拿着我曾经写过的一篇不太成型的有关阅读方面的论文与我探讨如何进行修改。那天晚上我修改完成已是夜里十一点,我把改后的文稿通过邮件发给欧老师,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欧老师的回复。她夸赞我的论文结构更加清晰了,说我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并且又给我提出了两条修改建议。

后来,在欧老师的帮助下,我坚持不懈地写起了案例,记得有一个月我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写出了七篇案例。欧老师说我的案例写得越来越好,她还将我的一些案例放在学校的网上与全校老师分享,这更加激发了我写案例的激情。

随着我对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我写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我发现自己已不再害怕教育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了,我觉得那些都是我反思与研究的资源,我觉得有越来越多的素材可以成为我研究的内容,而且每天都想把它写下来。

2014年11月的一天,欧老师建议我把所有的文章整理成一本书。当时我激动万分,我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这样做。当我第一次看到自己所有的随笔、案例被整理成一本书稿的模样时,心中突然产生了一种神圣感。

2015年5月,我在欧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书稿的第三轮修改后交给了李校长。李校长看后特别激动,她与学校的领导班子商量后决定为我出一本书,书名就叫《班主任还可以这样当》。在学校德育主任的积极帮助下,这本书稿2016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它一上市就成为了教师管理班级的畅销书目,这使我从中收获了极大的自信和专业发展动力。

写随笔、案例,不仅使我积累了教育教学经验,还加深了我对教育的理解与思考,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收获。我曾荣获海淀区班主任创新奖,被评为海淀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青年岗位能手,所带班级被评为北京市小学先进班集,荣获北京市中小学“紫禁杯”优秀班主任一等奖。

胡艳教授带领我做课题研究

在我正为自己日益增长的研究能力兴奋不已时,我又遇到了教育生涯中的第三个关键人物——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胡艳教授。2015年6月,我被学校推荐参加了“海淀区中小学科研骨干研究能力提升项目”研修班,我的导师正是北师大的胡艳教授。

胡老师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认真倾听了我个人的成长经历,结合我的特点和教学特色,帮我把研究课题确定为“小学三年级学生体验式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的行动研究”,并认真指导我完成了开题报告的撰写,开启了我教师生涯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使我有了更强的科研意识,使我对教育的思考更加深刻,也增强了我的教育使命感。

从2015年9月开始,在胡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带着我的教研组成员进行小学三年级学生体验式写作能力培养策略的行动研究。我们认真调查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潜心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策略,共同结合教材梳理出哪些内容更适合通过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式写作。

2016年4月,学校希望我能辐射更多的教师,专门成立了“马老师工作室”。我通过问卷了解工作室成员的工作困惑和发展需求,然后根据成员们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老师们在工作室的活动中畅所欲言,实现智慧的共享,在沟通和交流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这样既让青年教师在学校里拥有一个发展的平台,又促进了成熟教师的经验分享和交流。

四年来,工作室的老师们不仅科研素养在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也在不断进步,有些老师已经成为海淀区学科骨干、班主任带头人、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班主任、学习之星。我们的工作室还在2020年荣获了“三八红旗集体”的光荣称号。

从教21年,在我的教育生涯中能够遇到李校长、欧副教授和胡教授这三位人生导师是我一生的幸运。李校长鼓励我写随笔,使我在教师生涯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欧副教授指导我写案例,使我在教师生涯中有了更强的研究意识;胡教授带领我做课题,使我提高了科研能力。我深知,这是因为三位导师一路的鼓励、引领和指导,使我从一个青涩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一个具有较强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海淀区教科研带头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更高的热情和更深的思考。

(作者为北京一零一中实验小学教育科研区级带头人)

[责任编辑:朱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