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这为当前货币政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是理解下一阶段货币政策操作的核心要义。
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
“稳健”是货币政策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是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内在要求。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以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方向,应对高度不确定的形势,灵活把握货币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既有力有效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又没有大水漫灌,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基本稳定,利率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杠杆率和货币信贷增速远低于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也是少数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为2021年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
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预期管理科学有效,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2021年第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稳中加固、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当前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不稳定日益凸显,国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持续显现,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也尚不牢固。在这一大背景下,货币政策要继续“稳字当头”,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把握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将改革和调控、短期和长期、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结合起来,以适度货币增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不让老百姓手里的票子变“毛”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招万招,管不住货币都是无用之招”。货币政策以人民为中心,关键是要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不让老百姓手里的票子变“毛”了。因此,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管好货币总闸门是货币政策工作的核心职责,也是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
近年来,人民银行持续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为管好货币总闸门做好关键制度安排。坚守币值稳定的最终目标。明确了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的中介目标。完善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为代表的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为中枢波动,健全从政策利率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再到实际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形成中央银行调节银行货币创造的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可持续性。
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综合考虑春节前后现金投放、财政税收、季末等短期波动因素,通过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投放流动性,及时熨平春节前后现金投放、财政税收、季末等多种短期波动因素,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春节前不紧,春节后不松,维护市场预期稳定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公众沟通,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围绕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在合理区间波动,政策利率的中枢作用进一步增强。总的看,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2021年第一季度,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均值为2.21%,与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2.2%非常接近。4月末,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8.1%和11.7%,增速有所回落与去年同期应对疫情期间基数较高有关,从全年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将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贯彻落实好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继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管好货币总闸门。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做好跨周期流动性安排,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值得注意的是,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更加关注DR007等货币市场短期基准利率,并综合考虑现金投放回笼、财政收支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期限品种。因此,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
加大金融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实体经济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金融必须牢牢把握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着力点,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持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人民银行分层次、有梯度出台合计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6万亿元,同比多增2.8万亿元,为实体经济应对疫情冲击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促进贷款合理增长。2021年前4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9.14万亿元,同比多增3449亿元。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
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19年8月,人民银行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促进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引导金融资源更多配置到小微、民营企业。2020年,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顺利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推动降低存量贷款利率。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释放LPR改革潜力,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引导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求所有贷款产品明示贷款年化利率,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2021年3月份,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持续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工作成效显著。
持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作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货币政策主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仅要保持总量合理适度,还要从供给侧发力,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设计激励相容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经过多年实践,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不断完善,已经成为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2020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力度前所未有,精准继续提升,效果十分明显,在推动信贷结构优化、保市场主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的定向支持作用,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同时,突出直达性、精准性特点,持续推进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将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延续至2021年末,继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20年初至2021年3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对9.2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累计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5.3万亿元。2021年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3%,比上年末高4个百分点;一季度新增普惠小微贷款1.58万亿元,同比多增7360亿元;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527万户,同比增长26.6%。
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合理增长,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同时,继续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体系,加大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保持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稳定性,继续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供普惠性、持续性的资金支持。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进一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落实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延期工作。研究推出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按照市场化原则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