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特意来到青海湖仙女湾等地听取祁连山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的介绍,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的时代强音再次从青海传遍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要做到时刻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提高政治意识、主动汲取历史营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正确把握和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使中华文明得以永续发展,福泽子孙后代。
时刻胸怀“国之大者”,坚守人民情怀。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源自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生态环境的恶化曾一度成为群众反映最集中、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经济发展了,环境遭到破坏,将来还要再花大价钱治理,民心必然受到伤害,得不偿失。对此,我们要树立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树牢“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观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自觉提高政治意识,向党中央看齐。旗帜鲜明讲政治,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党员干部要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尤其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案为鉴、警钟长鸣,在政治上时刻对标对表,向党中央看齐,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沿着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主动汲取历史营养,践行学史明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是人类文明历史长河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翻阅历史,许多文明的消亡、许多城市的衰落、许多沃土的荒芜,反复告诫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学习历史就是要透过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抽丝剥茧找出事物发展变化的成因,把握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做到学史明理,以理论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的发展和实践已经证明,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两者并不冲突,且相辅相成。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坚定不移用实际行动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力争在高质量发展中赢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和谐的璀璨明天。(作者:陈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