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全面阐述了“四史”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要求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我们认为,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对“四史”的学习正当其时,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四史”教育,有助于其更好地树立责任担当、培养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高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也是“四史”教育的主战场,在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时,要增强政治性与正确性的结合、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注重逻辑性与丰富性的强化。
增强政治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四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具体史实的理解和认知,更重要的是从“四史”教育中总结历史经验、汲取丰厚滋养,以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即是说,“四史”教育不同于简单的历史教育,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时代意义。一方面,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时,要注重“四史”教育的政治性,即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引导。事实上,思政课堂作为高校“四史”教育的主阵地,其内容的本质特征也离不开政治性,因此,在“四史”教育中要使大学生在其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注重“四史”教育的时代性。“四史”教育内容不是束之高阁的刻板教条,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充盈发展,人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书写历史,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时要与时俱进,把握“四史”教育的时代性;从大学生自身来说,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苗孕穗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与其说“四史”教育是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毋宁说是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教训、立足于时代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完善自身的成长。
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理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现实的实践检验,而实践的成功与否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从“四史”的相关史实中我们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例如,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伤痕累累、民不聊生,在尝试多种道路后均以失败告终,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在危难之际挽救了中华民族,党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同时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发展,并以此不断指导实践。事实上,“四史”教育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需要有科学专业的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不断促进“四史”教育的开展和推进。一方面,科学的理论指导为“四史”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在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时,不仅要对“四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详略得当地阐述,让学生在史实中体悟中华民族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历史必然性;还要理清“四史”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四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得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并为此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另一方面,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在“四史”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强,并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进行探索,“四史”教育可以利用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巧妙地创新教育方式。例如,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首属载体”,利用思政课堂开设专门的“四史”课程,可以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四史”的系统性教学;再如,以社会实践作为主渠道,通过实地走访历史古迹、探寻革命遗址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产生共鸣、培养能力。
注重逻辑性与丰富性的强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本来可以分支出四个独立的学科,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恰恰相反,“四史”之间是有其内生的逻辑性的,社会主义五百年的曲折探索、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可歌可泣、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沧海桑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引领时代,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同时,“四史”教育中也包含着丰富生动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这些鲜活的历史史实中大学生更能够直观地感受“四史”魅力、建构“四史”框架。在进行“四史”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校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理清“四史”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脉络,并将“四史”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旗帜鲜明地批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高校应努力创新“四史”教育的教学方式,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努力使“四史”能够“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党史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从“星星之火”到“可以燎原”的艰辛成长;国史记述了中华民族从“百废待兴”到“伟大复兴”的坎坷道路;改革开放史描绘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沧桑巨变;社会主义发展史阐释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历程。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让大学生在党史的研习中树立责任担当、在国史的理解中培养家国情怀、在改革开放史的学习中凝聚创新精神、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知中感悟思想伟力,进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王仁希,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学习教育”硕士研究生宣讲团成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金鑫,为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学习教育”专业教师宣讲团成员、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