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培育现代都市圈 引领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摘 要:都市圈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培育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圈,以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为两翼,打通京、津、冀的行政边界,促进要素流动,强化创新驱动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明确城市角色定位加强分工协作,搭建区域公共服务共享平台,是推动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协同、高效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关键词:都市圈 京津冀 城市群 创新 协同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202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进一步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分类引导大中小城市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党和国家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表明,城市群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主体的战略引领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通过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实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代化都市圈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路径

都市圈是以城市群内部超大城市、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为核心,以1小时通行圈为基本范围而形成的高度同城化地区,是城市群的核心区,也是城市群内高端、高新、高精尖、高品质产业集聚区。在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过程中,中心城市应与周边城镇通过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来强化同城效应,并且建立与现代化治理要求相适应的城市群空间治理体系,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目标。城市群包含一个或者多个都市圈,现代化都市圈是优化城市群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撑。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定位。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形成基础。发展现代都市圈,有助于城市中心功能向城市外围扩散,从而形成中心与郊区功能各异、分工合作、有机联动的“分散式集中”分布格局。在现代轨道交通与信息网络的驱动下,都市圈的核心单元与周边区域实现了人口、技术与资本等要素的有序流动,一方面更大程度发挥中心城市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辐射带动了城市外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从而提升都市圈整体的运行效率。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与专业化,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单个都市圈的发展空间受限,邻近区域的多个都市圈通过紧密协作与离心式扩张,逐渐构成城市连绵带,最后发育为城市群。

现代化都市圈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为城市群中人口与经济密度最高、经济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区域,都市圈是引领城市群经济增长、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合理化高级化发展与消费升级的“排头兵”。现代化都市圈具有交通枢纽节点、经济辐射、对外开放、高素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公共服务等核心功能,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发展、是城市群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源。

现代化都市圈是优化城市群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现代化都市圈是交通枢纽、人才与资本的聚集地,是科技创新的高地与信息中心,是未来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为城市群与城市的中间层级,都市圈是突破城市群区域内各城市行政边界的最小空间尺度,其具备率先实现资源要素跨城市配置的优势,是打破城市群“群而不合”桎梏的实验基地。相较于城市,都市圈具有超越单个行政单元配置要素和空间治理的能力,是综合治理城市病、有效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平台。

当前京津冀城市群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四个总体功能定位: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首次提出的重大区域战略。七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已成效显著,并且初步形成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崭新局面。尽管如此,对标2030年基本形成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格局,当前这一战略发展状态与期望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优化升级交汇融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致力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推进京津冀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创新协同发展,在区域空间战略布局上谋长远、固根本,规划中心城市角色定位,使各个城市的发展符合现代都市圈建设的内在规律。培育以北京、天津为核心,以通州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为两翼的现代都市圈,是建设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载体,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保障。

首先,引导京津冀城市群内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都市圈处于资源配置、技术研发、产业创新、制度规则和经济治理的中心,京津冀区域要依托北京、天津都市圈的优势集聚国内外高端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提升要素资源的空间配置效率,培育全国资源流动与配置的战略性功能。打破京、津、冀行政边界,加强区域轨道交通建设,依托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平台,实现高端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其次,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发展的“创新核”。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北京处于京津冀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研发中心。应当整合三地创新资源,突破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障碍,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创新要素整合和协同互动,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在夯实北京科技中心基础研究的同时,持续提升其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天津市与雄安新区的示范区先行先试作用,探索北京“研发技术”+天津“应用示范”+河北“产业化”的跨区定向转化模式,打通三地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第三,建设区域现代化产业集群。深入学习借鉴深圳特区、珠三角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经验,构筑区域性信息技术交易市场,构建税收、收益、股权等共享的协同模式,形成产业发展载体建设、产业转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力。将首都科技中心的高端要素外溢到津冀地区,形成北京都市圈的知识与技术创新流向天津都市圈与雄安新区创新基地,再向河北省创新制造产业转化的一体化网络链条。依托河北省装备制造、钢铁、石化、医药、建材等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明确各地产业优势,强化产业空间集聚与错位发展,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内各产业领域的链条互补性和产业关联性,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供应链深度融合。

最后,搭建京津冀城市群公共服务共享平台。加强京津冀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与制度衔接,探索养老、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财政支出跨行政区划结转机制;加大向河北省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积极探索制定京津冀不受行政区划和户籍限制、便捷共享、协同联动的公共服务政策。构建北京都市圈、天津都市圈、通州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现代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区域卫生数据“一张网”,带动京津冀城市群现代化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

【本文作者为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

参考文献

[1]方创琳:《新发展格局下的中国城市群与都市圈建设》,《经济地理》,2021年第4期。

责编:蔡圣楠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贺胜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