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重视理论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从自身经验和国外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不断形成新的理论创造,以理论创新的成果指导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取得了丰硕理论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建党百年 理论创新 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代发展共进与思想理论共荣的不断创新的辉煌历史。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着眼于社会发展大局,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大量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对今后党的理论创新,对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时代价值。
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遵循和基本原则。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任何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具有强大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精髓,它不是教义,而是方法,蕴含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他强调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看家本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运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指导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们秉持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都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
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具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具备理论上和政治上的革命勇气。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行动指南,在运用时结合具体国情,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提出了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片面态度。后来,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又在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反对任何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偏向等。另一方面,用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每次理论上的创新都会伴随着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坚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即守正;又要与时俱进,用辩证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即创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很好地做到了“守正创新”。可见,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史表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党的思想路线,我们的理论就会发展;反之,我们的理论就会停滞,事业就会遭到挫折。因此,在理论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善于进行理论创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和完成新任务的重要思想武器,为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发展的理论和不断创新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俄国,列宁也没有固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统观点,他明确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
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亦无止境。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理论创新实践证明,理论创新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在遵循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实践的发展变化出发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党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为一体,从新的理论内涵的角度扩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创造性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代课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和前进道路。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重要论断,创造性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品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实践的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勇于打破各种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的生动实践视为理论创新的源泉,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崭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实事求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大胆探索又脚踏实地,敢闯敢干”。由此可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正确思想方法论,是我们党领导事业永葆蓬勃生机的重要法宝。
坚持走群众践线、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
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是我们党理论创新中非常重要的经验之一。系统总结这条经验,对于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和智慧的源泉。这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是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注重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又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将人民群众视为创造历史的主体,逐步确立了群众路线。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主要是回到群众的实践中去。毛泽东同志指出,“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进行新的理论创造,这是我们党对理论创新机理与方法的深刻把握和集中体现。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就一定能够不断创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因此,要坚持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建党百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而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用以指导革命、建设、改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在推动社会实践进步的同时不断推进理论进步的历史,是在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创造的同时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始终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意愿。这是因为,只有尊重群众实践和群众首创精神,才能最广泛地发挥群众主体地位,凝聚力量、汲取智慧。
要建立密切联系群众的机制,通过制度化途径构筑党群关系新模式。自建党以来,我们党拓宽了联系群众的渠道。一方面,逐步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包括人民群众、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对我们党的监督,形成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同时,建立健全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共青团、妇联和其他群众团体的联系制度,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
不断从自身经验和国外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新的理论创造,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理论源自实践但并非是对实践活动的“直接描述”,而是对来自实践的经验进行间接“加工创造”的结果。在建党一百年的历程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每一次的理论创新都深刻总结了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重视总结经验并善于运用经验指导实践发展,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长期坚持的重要方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我们党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党的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和重要理论创新都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科学总结党在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战争中胜利与失败的历史经验,从而找到中国革命的规律,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围绕“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可见,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每一次对历史经验特别是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都推动了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创新能力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学习和利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其自身发展中都必须重视的普遍规律”。理论创新成果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借鉴国外有益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对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但在借鉴国外有益理论成果的同时,必须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方面,要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充分尊重和善于学习国外一切有益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必须把这些有益理论成果与中国当今社会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加快发展和进步,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人类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才能成功。
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以理论创新的成果不断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
实践推动与检验理论创新,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以理论创新的成果不断指导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基础,以服务实践为方向。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革命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一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在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历史实际相结合,解决关乎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理论补充,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根本源泉。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在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走出了一条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攸关时刻,我们党毅然领导工农红军走到了抗日前线,在革命地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艰辛实践创新与理论探索,始终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怎样坚持和发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理论创新经验。历史再次证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社会发展和变革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先导。
创新本质上是对实践的理论升华,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把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比喻为“有的放矢”。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在全面把握中国实际、了解中国特点的基础上,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实现理论创新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并以创新的成果服务于实践。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习近平总书记充分了解世情、国情和党情,不断创造新理论,又用新理论推动实践的不断发展,创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完善。在中国共产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以创新的成果服务于实践,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这一原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根本性指导作用。
重视理论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与专业化的理论人才队伍,是中国共产党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源泉
理论创新,人才为本。注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专业理论人才,是党的理论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重要问题。建党以来,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对理论人才的培养。延安时期,中央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陕北公学等学校,以系统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学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提高了全党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为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毛泽东同志多次号召全党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确定了干部必读的12本马列著作书目,以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不主义”方针及其政策,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人才。进入21世纪,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建立,有效促进了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提高了党内的理论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加快,为了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继续推行,进而带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理论的热情,推动着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向更深层次发展。
理论创新不能忽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作用,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通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研究,为中央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确保了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活性和科学性。我们党在理论创新过程中,一直关注学术界的理论发展,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吸纳学术界重要研究成果。毛泽东思想就是吸收广大劳动群众、知识分子和全体党员集体智慧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代表大会的报告也都是在充分征求理论工作者和专家意见,充分吸收广大学术界重要研究成果基础上产生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起草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报告起草组组长,广泛吸收党内外智慧,开展了一系列征求意见和建议活动,充分体现了集体智慧。可见,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工作者研究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我们党理论创新工作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不二法宝。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与守正创新思想就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焕发出勃然生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青春的宝贵财富。正是由于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坚持重视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风云变化的百年岁月中,紧抓发展机遇、抵御严峻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持续推向前进。
(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⑤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责编/孙垚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