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史,不啻为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的史诗。透过这一史诗,我们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何以认清时代大势,带领人民实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透过这一史诗,我们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何以保持永不停滞的前进步伐,带领人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谋求发展新机遇;透过这一史诗,我们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何以永葆青春活力,带领人民健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在百年辉煌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上的每一次巨大跃迁、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无不凝结着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解放思想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现实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干事创业,思想先行。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中,解放思想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拓创新谋发展、继往开来谋新篇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深刻意蕴,需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互动交织中深度考量,以确保解放思想的引领力和凝聚力充分涌流,获取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思想条件。
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源头活水”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秉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曾经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①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又客观地指明:“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②这“一正一反”的论述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解放思想的生动诠释,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解放思想树立了光辉典范。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不拘泥于已有的理论范式,总是在不断解放思想中推动自身学说的发展和完善。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博大体系中,深蕴着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源头活水”。
从马克思主义视阈看,“思想”一词有着明确的理论意涵。一方面,思想是隶属于精神层面的社会意识,总是反映着特定社会现实的经济和政治状况;另一方面,思想又对特定社会现实的经济和政治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产生对社会现实的引领之力。因而,思想的流变与社会现实的变迁总是处于一种共生共变、相互激荡的辩证关系之中。每到历史变革的重大关头,总有解放思想的勃兴相伴随。需要指出的是,思想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具有创造性的;失去创造性的意义维度,“思想”只能沦为局限于描述层面的“映像”,从而丧失其对社会现实的引领之力。解放思想的本质诉求即是基于思想的创造性规定启动思想的创造性转化,进而在思想领域率先形成先导性的观念变革,以引致社会的变迁和进步。
主观与客观相契合是解放思想的认知规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变革是动态的,在不同的历史变革条件下,社会现实的持续变迁要求生成与之相匹配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要求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契合。解放思想由于具有充分释放思想创造力的功能,因而能够成为调适主观与客观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论,在不同的历史变革阶段,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会呈现出不同的新变化和新特征,即便是同一变革阶段的不同时段,也会出现各有侧重点的现实发展诉求;而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断呈现的阶段性特征,为解放思想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促成了解放思想的主题和重点的变化,赋予了解放思想以具体的、历史的内容规定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换言之,解放思想必须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现实出发,始终以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为着眼点,摒弃主观偏见和思维定势,对以往的错误认识或片面认知进行纠偏,不断实现思想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的同频共振,这实际上就落地到了解放思想的归宿——实事求是上,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深刻指明的,“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③
“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诉求。从主观与客观相契合的认知规定看,解放思想即是不断“破”除不切实际的理念认识和主观偏见,变革思维方式,改造精神状态,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理念新观点和新要求。可见,解放思想有着深刻的辩证法意蕴,其内在诉求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言:“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④。解放思想首先具有“破”局的要求,因为解放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扬弃,是在对现有理念认知和客观实在进行全面审视和评判的基础上采取的或吸纳、继承,或改造、整治,或摒弃、抛却的思想态度。同时,解放思想也具有“立”论的诉求,任何时期的解放思想无不经过“破”局和“立”论的环节,无不包括否定和肯定的过程。在“破”与“立”的辩证运动中,解放思想通过两种向度的批判——“向外的批判”和“向内的批判”得以进一步彰显自身,向外的批判主要针对既有的理念认知和客观实在,是确保思想与社会现实同向同行的重要环节;向内的批判主要针对思想本身,是确保思想在自我扬弃中保持活力的重要环节。向外的批判和向内的批判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两者历史的、动态的统一形塑了解放思想的完整意蕴。
实践是解放思想得以启动和激活的中介力量。主观与客观相契合、“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一定的中介力量,这一中介力量即是实践。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进驻”主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质和品格。正因如此,实践得以勾连人的思想与现实,融汇人的思维与环境,实现主观与客观、“破”与“立”的联通,赋予主观与客观相契合、“破”与“立”辩证统一为具象化内容。诚如马克思所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⑤进而言之,实践作为观念得以对象化的根本路径,不仅可以使思想的正确性得以检验,而且可以使思想的功能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诠释和发挥。思想的功能包括现实的“观念化”和观念的现实指导性两个方面。主观与客观的契合,“破”与“立”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其实就是现实的“观念化”和观念的现实指导性的互动演进。作为一种中介力量,实践的重要使命就是启动和激活解放思想的演进程序。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的凝结
中国共产党在破除“本本主义”和洋教条的禁锢中开启解放思想的历程。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上半叶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适时的思想储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但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中国实际的省察均不到位,难免出现“本本主义”的思想倾向。特别是当时,由于缺乏经验,也时常将共产国际的指示与苏联革命的经验奉为圭臬,存在着照抄照搬洋教条的思想倾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既有结论,也不执念于国际共产主义的既有经验,而是基于中国的客观实际,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崭新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延安整风运动是20世纪上半叶又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共产党为清除造成党的历史上“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将矛头对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广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破除一系列错误思想倾向的禁锢中夯实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实现了全党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的空前团结,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统一的思想基石。
中国共产党在破除思想僵化中发出解放思想的时代强音。面对“文革”之后中国思想领域的僵化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动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不啻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不啻为新时期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邓小平同志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由此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此迈进了“快车道”。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在解放思想的历史接续中“凯歌行进”。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时深刻指明:“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中国共产党在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中再奏解放思想的旋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冲破陈旧的思想观念的障碍,再奏解放思想的旋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回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诉求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新发展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系统观念,注重多方发力,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不断以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推动全党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带领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现实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实践路向
首先,解放思想要“守正”,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思想前提。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等特质,在近代多元思潮的激烈“竞争”中“胜出”,最终被历史和人民选定为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所要坚持的主观理论与客观实际相契合、“破”与“立”的辩证统一,始终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调适和实现,否则就超出了边界。解放思想的闸门一旦开启,边界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想象,如果一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解放思想就会演变为“胡思乱想”,不仅无法有效发挥其正向价值,甚至还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置于危险的境地。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规制着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性质和方向,使解放思想能在“守正”中实现创新性的逻辑展开。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必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将之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贯穿始终;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⑥,不断坚持真理,擦亮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底色。
其次,解放思想要“破旧”,即以打破思想束缚为关键环节。人往往是观念的囚徒,解放思想就是“让思想冲破牢笼”。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逐渐破除脱离客观实际的旧观念和思维定势,打破固化的思想束缚,这是解放思想的“破”与“立”的辩证统一的基本维度。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打破思想束缚于党和国家事业的价值不言而喻。事实上,解放思想这一命题本身就蕴含着打破思想束缚的含义,解放思想成立的逻辑前提就是思想受到了束缚,否则也就不存在解放思想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解放思想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解放思想不可避免地要直面积弊已久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以打破落后思想的束缚为关键环节,使人们的思想可以“遨游”在新的天地,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中要善于破除制约发展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势,善于准确识变,精准定位实践变化中的落后观念;同时,要科学应变,做到在辩证地扬弃中适时“破旧”;要主动求变,坚决破除不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的束缚。
再次,解放思想要“纳新”,即要以研究新情况为重要方式。中国共产党要想推动思想解放,解决“认识端”的问题,必须立足于“实践端”,把理论交给实践去阅读,把主观交给客观去审视。可见,解放思想的重要实现方式就是立足新情况、新变化,在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中获取第一手的素材和资源,这既是解放思想确立新理论的现实依据,也是解放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路径。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换言之,解放思想最终要“落地”到实事求是上,否则解放思想就可能成为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儿”。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统筹考量而作出的新判断,为新一轮解放思想提供了新场域和新实践。
最后,解放思想要“解题”,即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最终归宿。解放思想由问题导航,并着力于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解题”,把解放思想的效度落到实处。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⑦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明:“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即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总问题下聚焦各个领域的具体问题,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解决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艰巨改革任务、有待提高的创新能力、任重道远的环保任务、存在短板的民生保障等问题。概言之,解放思想的最终指向是在聚焦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破题”和“解题”的统一。只有在不断的“破题”和“解题”的过程中,才能达致主观与客观的动态契合,实现“破”与“立”的具体统一,解放思想的价值意蕴才能得以充分彰显。
(作者为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教育部当代社会主义重点研究基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DZXWT01)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页、6页。
③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64页、27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4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7页。
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5页。
责编/谢帅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