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技术驱动视域下信息传播生态的变革与发展

【摘要】技术驱动视域下,信息传播应用愈发广泛,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对于社会连接、社会治理、知识传播、文明互鉴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信息传播底层逻辑不断发生变革,万物皆媒、人人可为、服务导向、场景传播成为当前信息传播格局的突出特征;社会生活形态得到重塑,线下线上一体化、智能互联、生态协同、视频化是新传播格局下社会生活形态的典型表征;面对新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信息传播将向全息体验、人机良性交互、开放创新与完善监管并举、移动传播等方向演进。

【关键词】技术驱动  信息传播生态  传媒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为信息传播带来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机遇。以此为支撑,社会生产生活也迎来巨大变革,线上生活日益成为常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能否把握好信息传播新规律、发挥好信息传播功能,关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关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色质量。当前,国家新基建战略正加快实施,数字强国的建设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在此背景下,探究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意义,把握其底层逻辑变化及其带来的社会生活形态变迁,思考其未来发展趋势,对于进一步释放信息传播潜能、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信息传播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功能意义

信息技术的迅速迭代升级,使得信息传播这一概念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信息传播的渠道、形态、模式、内容、场景等都发生着颠覆性的变革。当前,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愈发成熟,应用愈发广泛,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也变得愈发重要。

一是构筑广泛连接的交互网络。新技术驱动下,信息传播正快速步入智能传播时代,社会连接更加紧密和广泛,形成万物互联、智能交互的泛在化社交网络,人际交互、人机交互趋向智能化、多模态,这种广泛连接的交互网络为社会生活打开了新的窗口,映射和激发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而迎来更为广阔的价值视野。基于此,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继而推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持续变迁。需要意识到,新传播格局下的广泛连接对于激发社会活力、丰富社会表达具有促进作用,但亦应对其可能带来的不良情绪、思潮等的传播保持警惕,防范其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扩散渠道,产生不良社会影响。

二是推进科学高效的社会治理。当前,新型技术应用迅速升级,信息传播正日益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功能,成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抓手,推动社会治理不断趋于精细化、高效化、多样化。智能传播时代,信息传播的服务功能愈发丰富,逐渐实现集电子政务、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加之智能终端应用更加简单便捷,互联网接入门槛降低,人人都能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以监督者、服务者还是以被服务者的角色。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驱动下,党和政府能够敏锐察觉和感知公共服务需求,把握社会情绪,并能基于泛在的数据连接,创新社会治理思路、模式,扩大社会治理面向,提升社会治理效率。

三是促成丰富多样的知识传播。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推动知识传播机制实现创新演进,知识本身的边界得到拓展,知识生产方式、知识传播渠道、知识传播营销模式、知识消费习惯等都发生颠覆性的改变,逐渐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样主题内容、多类传播形态、多重传播场景的知识传播新生态,为个体知识素养和社会整体知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行性路径。在关注知识传播迎来新机遇新可能的同时,亦应对其潜在风险保持敏感性,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可能产生的知识碎片化、知识娱乐化、知识茧房、知识鸿沟等问题需做好应对预案,从而充分放大知识传播的有效价值,形成知识传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四是推动和谐有序的文明互鉴。近年来,在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驱动下,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进程不断加快,程度不断加深,有力促进了文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和谐有序的文明互鉴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了解,开阔各国人民的文化视野,足不出户即可领略多样化的文化风景。另一方面,新技术驱动下的文明互鉴为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平台,有助于挖掘不同文明的闪光点和创新机遇,把握不同文化间的传播和接受差异,对于创新文化体验、推动实现文化繁荣具有突出价值。运用好新传播方式手段,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智慧,是今后开展文明互鉴过程中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新技术驱动信息传播底层逻辑发生变革

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蓬勃发展,日益成为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改革转型也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议题。各个领域纷纷探索如何实现技术赋能,以求得可持续发展。究其动因,是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革,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消费等习惯发生变化,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把握新传播规律,才能在新形势下找到新发展路径。

万物皆媒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背景。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驱动下,万物相连成为可能,每个人或物都成为了庞杂信息网络的一个中间节点,泛媒体时代到来。新技术应用重新定义了媒体,其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广播、电视、报纸等,新传播格局下,每个能够传播信息的节点都成为了媒体,借助智能传感等技术,智能家居、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已随处可见,智慧城市建设更上新台阶,这其中的每个能够传递信息的载体都是独立的媒体。在此背景下,信息传播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信息采集、生产、传播、接收等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发生和实现,万物皆媒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背景支撑。

人人可为是新传播秩序的核心内涵。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主要集中在媒体机构或少数意见领袖等群体手中,信息传播模式以“一对多”为主。新技术驱动下,新传播生态逐渐形成,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自我赋权,成为信息生产者与传播者。与此同时,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升级并趋于成熟,功能愈发丰富,使用更加便捷,赋予每位个体更深刻参与信息传播的权力。近年来,短视频、直播等新传播形态愈发火热,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都可以轻松地被他人听见和看见,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觅寻、捕捉和记录历史碎片的权利,这无疑是当前新传播秩序的最真实写照。

服务导向是新传播格局的基本遵循。新传播格局下,信息传播的内涵愈发丰富,其所承载的功能也得到极大延展。其中服务导向日益成为新传播格局下信息传播的基本遵循,其附加服务逐渐增多,尤其受到新技术驱动,信息传播与政务、医疗、教育、文艺、商务的结合日益紧密,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以切实有效的功能服务不断满足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在此过程中,信息传播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优质精品内容依旧是信息传播的最重要内核,是各类附加功能得以高效发挥的基础支撑,面对新技术新应用,要继续做好内容服务,继而在此基础上,挖掘更多服务可能,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场景传播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思维。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重点聚焦在内容本身,对于信息传播各环节所处环境的关注较少。当前,在各类新媒介技术驱动下,场景越来越成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项关键要素,基于场景的传播受到更多重视。场景传播相比传统的传播模式,能为用户提供更为强烈的代入感和在场感,使用户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沉浸式体验。以网络直播为例,网络直播映射和还原现实场景,但又通过加入个性化的“表演”和“交互”加工,带来易让人卷入的互动情境,用户仿佛置身于直播间所营造的真实情境当中,从而获得情感的激发与共鸣。

新技术驱动信息传播重塑社会生活形态

基于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的信息传播正日益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也深刻变革和重塑着社会生活形态,传统生活模式在新技术冲击下趋于瓦解,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在动态发展中不断为社会进步带来新可能。

数字变革催生线下线上一体化。新技术驱动下,数字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关键性力量,推动社会生活形态不断发生深刻变革,线上线下一体化成为当前社会生活形态的重要特征。数字化转型是社会生活形态变革的主要形式,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地享受到数字服务,且数字服务种类、范围不断拓展,服务质量持续提升,不断催生和推动着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云服务进入寻常百姓家,线上服务能力的提升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利好。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并非是线上完全取代线下或实体化彻底消失,而是追求线下线上的相互补充,并力争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线下线上一体化为基础,我国正逐步形成和完善覆盖广泛、支撑有力的社会综合服务网络。

社会生活向智能互联方向迈进。伴随新基建战略的加快实施,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愈发完善,并不断向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演进,智能互联成为当前社会生产生活的重要表征,同时也仍是今后继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在5G环境下,作为智能互联最重要的支撑,数据的感知、采集、生成与传输变得更加安全、高效、精准,为满足社会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坚实保障,逐渐形成万物互联、智能交互的社会生活新景观。面对日益多元、个性和高品质的美好生活需要,智能互联正向更精准感知、更广泛连接、更深层交互的方向演进,致力于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全领域的数据共享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生活服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社会生活系统趋向于生态协同。社会生活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领域、多主体等各类要素,要实现社会生活系统的平稳运行,就必须保障其所涉各要素的有机配合。新传播格局下,信息传播逐步介入并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环节,为社会生活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的协同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依托,社会生活所涉各类要素被智能化地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为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丰富、内容多样的完整生态系统,且各要素间的协同效率显著提升,围绕社会需求,能够迅速而充分调动起各相关要素,实现最优组合和高效输出,有效降低了社会服务成本,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另外,在新技术驱动下,系统内各要素能够及时开展协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模式等,以满足社会新需求。

视频化成为社会展演主要形态。新型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日常展演的影像化转向,短视频、直播以其生动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征,日益成为广受欢迎的传播形态,更为普遍和深刻的“视频化生存”时代已经来临。技术应用的普及使得视频表达的话语权更加开放,专业的视频传播逐渐向个性化、差异化的自我展示拓展,视频叙事也不再囿于传统标准、规范,生活化的经验展示成为主流。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拍摄、发布短视频,或发起直播、参与直播,视频表达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语言,借助视频化表达,每个人都成为个体记忆、集体记忆、时代记忆的记录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充满风险与危机的当下,让个体、集体在相互关照、鼓励中得到启迪,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新技术驱动下未来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新型媒介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为信息传播领域带来深刻变革,推动信息传播实现全链路重构。未来,伴随技术支撑体系愈发完善,信息传播将向全智能、深交互等方向继续进阶。紧密结合技术背景、产业背景和时代背景,关注信息传播发展的前沿趋势,对于把握新传播规律,适应新传播格局,进一步发挥好信息传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科技支撑全息体验。以5G、6G等新一代通信技术为支撑,混合现实技术将具有更大应用空间。基于数据传感、云计算等技术,对大量元数据的分析处理将更为快速高效,环境中的各类数据被悉数抓取,继而被用于建构出超真实的虚拟情境,在此情境中,大数据系统能够及时精准感知环境变化,并迅速进行参数更新,从而构筑形成实时动态发展的拟真世界。借助MR技术,用户能够便捷地进入到虚拟情境中,并能同其中各种元素实现深层交互,收获深沉浸、强卷入、跨时空的智能全息体验。因此,未来信息传播将不断向智能交互、全息体验发展演进,社会生产生活将迎来更大变革,虚拟情境与现实场景的界限愈发趋于模糊、重叠,线下线上一体化程度加深,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中的应用走向常态化、个性化,为社会生产消费带来更大升级空间,新创意、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涌现,经济社会发展将不断出现新的增长点。

人机良性交互构筑健康生态。智媒时代,人机交互是信息传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驱动力,同时亦是新传播格局的显著特征。在以往发展过程中,人机交互不时呈现出交互程度不深、交互精准性不高、人机角色失衡等现象,导致服务质量欠佳、负面问题频现。如在内容推送领域,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能够实现对用户的行为偏好画像,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感知用户需求,但是对机器的过度依赖而带来的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问题一直广受诟病。未来,在新基建等战略的助力下,技术发展升级将不断提速,人与机器将在共同进化中实现良性交互,并逐渐向人机共生的目标迈进。人机良性交互将为信息传播赋予更大发展动能,机器将在新技术驱动下承担更大工作量、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与此同时,人的作用也将更加凸显,其将对机器的工具理性形成有效互补,将人文精神赋予其中,人文与科技实现有机协同,共同建构形成健康良好的信息传播发展生态。

开放创新与完善监管相并举。新技术驱动为信息传播发展提供了巨大驱动力,但与此同时,由技术应用所催生的负面问题亦时有出现,对信息传播的健康发展造成挑战。面对新技术应用为信息传播领域带来的重大机遇与问题挑战,要推动形成信息传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需在鼓励开放创新的同时,坚持严管严控,不断完善技术治理框架与体系。一方面,要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新技术应用,并以此为基点,创新思路方法模式,不断加强在领域内、区域间和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水平,围绕新技术形成完整的创新生态,推动实现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在新形势下创新治理思维,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坚持严管严控,强化底线意识,为新时代信息传播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保驾护航。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保证未来信息传播向好向优发展,需在立足本土的同时,培养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技术创新应用与治理,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移动传播将成为更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依托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媒介的高速普及与发展,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同时,伴随着5G技术发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新基建”的持续完善也为移动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移动传播的发展一方面受益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另一方面也为实现由“互联网+”战略到“智能+”战略转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信息流通渠道和信息交换平台。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媒体融合已经进入纵深发展、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新阶段,并逐渐成为国家治理职能之一。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创新进程持续加快。从中央媒体的移动战略布局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移动优先原则,无论是中央媒体、省市媒体还是县级媒体,都将移动传播放在重要位置。从传媒业发展的趋势看,移动传播已经成为传媒转型的必然选择。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参考文献】

①黄楚新、郭海威:《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传媒》,2020年第15期。

②黄楚新、王丹:《聚焦“5G+”:中国新媒体发展现状与展望》,《科技与出版》,2020年第8期。

责编/李丹妮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孙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