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创各项伟大事业的“生命线”,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发挥了动员群众、教育人民、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当前,在我国社会总体稳定的同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要继续发挥“生命线”的重要作用,就要在已有基础上全方位融入社会治理。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社会治理目标,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治理是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指导,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功能中,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发展、致力于构建美好社会是上述功能的集中展现。当前,我们要系统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助益社会治理的全貌,就需要拓宽研究思路,跳出上述相对单一的考察视野,继而转向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位一体的逻辑展开。
历史逻辑: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变化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并满足自身需要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考察社会治理,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要。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需要也会不同,而且会随着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历史演进,呈现出阶段性提高的变化特征。马克思指出:“已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需要,而这种新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助益社会治理,就是在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不同历史阶段的需要变化及其奋斗进程。任何社会阶段与生活需要都是由特定时空叙事构成的——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叙事,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助益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线索,其背后涵盖了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生活变化、价值追求等多个维度。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质”或“量”上的差别,阶段性的生活需要也会呈现不同图景。但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它并非黑格尔式“绝对精神”推演的结果,而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下向前发展的结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谋求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这一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勠力同心,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大会议上将其表述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再次发生变化,在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将其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提出要“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发展目标。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部分产业的产量和技术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均GDP从1978年的156美元跃升至2020年的1万多美元。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充分、有效的满足后,更高层次、更加多样、更为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凸显。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多元和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就此而言,新时代意义上的“需要”已不仅仅表现为满足基本生活的物质文化的“硬性需要”,还表现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软性需要”。显然,这些需要的满足和实现绝非朝夕之功,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砥砺前行、共同奋斗的结果。从这一逻辑看,由“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性转变,不仅是提法的转换,更是内涵的拓展。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层次更高,更加复杂多样,目标的实现也更有难度。在此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只局限于单纯的知识传授、政策解读或理论教育而忽视对实践问题、现实挑战的分析和探究,就易使自身变成空洞的说教而失去生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历史的眼光与思维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深刻理解生活需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变迁,以历史的时空观考察不同历史阶段生活需要的基本特征,以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奋斗历程。通过历史维度的纵向比较,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真内涵和时代意义。
理论逻辑:引导人们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
思想政治教育助益社会治理,主要是因为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及认识论方法。马克思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无论是观念、意识亦或理论都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把握,认识世界与现实世界存在这种逻辑关系: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新的更深刻的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引导人们以新视角审视现实世界,加深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在此过程中,现实世界是观念、意识、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决定着观念、意识、理论的性质和方向;观念、意识、理论也反作用于现实世界,影响着现实世界的呈现状态和发展趋向。
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群体利益的深度调整,人们认识世界的着眼点也会随之发生位移。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也必须依据党和国家关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作出新调整。所谓“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一种有目标、有组织的实践行动,本质上是一种育人的行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将人视作教育对象,将塑造人、培养人的发展人思想品德与政治修养作为最高目标。从社会治理创新看,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宣讲和政策传播层面,而是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系统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和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打造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服务作为建设美好社会的价值目标。
现实逻辑:引导人们深刻体悟美好生活的时代意蕴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度调整、社会矛盾交织叠加,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助益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从现实情况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二者都将引导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作为共同的发展目标与时代课题。“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导人们走向并拥有美好生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重要任务。”就此而论,社会治理既是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动态过程,也是引导人们走向并拥有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发挥观念引导和正向激励的作用,将社会各方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日常行为凝聚到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助益社会治理和人们美好生活的功能目标。为此,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加以把握:其一是社会层面,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预防和控制社会风险来为美好生活提供思想保障;其二是个体层面,通过浸润和培育个体自觉为美好生活提供价值指引。从社会层面看,对社会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集体动员,并通过建章立制、利益协调、价值引导等手段来减少社会风险,为人们追求并拥有美好生活凝聚共识。在这些手段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但也是易被忽略的手段。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协调利益来预防和控制社会风险。从实践看,因利益调整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成为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课题。其根源在于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不畅通。历史和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创设一种社会不同群体民主协商、平等表达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开展对话协商的基础上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调节各方利益诉求、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的独特功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通过强化风险教育来预防社会风险。对于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社会风险而言,事前预防比事后治理的成本更低、效果更佳。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社会教育、思想宣传、舆论引导、实践锻炼等方式,在全社会强化对经济风险、安全风险、生态风险、公共卫生风险的宣传教育。从个体层面看,通过培育人们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法制意识,进而为构建美好社会、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价值指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软性的社会治理方式,它赋予人们的教育影响是长期、全方位、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教育、说理启发,引导人们对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及其背后的法理精神、伦理价值的社会认同和思想认同;通过现身说法、榜样示范,引导人们形塑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锤炼人们的意志品质,引导人们拥有符合社会规范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同辈教育、自我教育,引导人们形成自律意识、合作意识,共同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历史上存在的生活需要作比较,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生产力发展的程度更高,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层次更立体、内容更丰富。
教育部201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研究专项《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生活化”研究》(17JD710023)。
作者:胡华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