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调查研究 > 中国经验 > 正文

艺术这样“富”乡村

夜幕降临,浙江宁波鄞州区东钱湖镇城杨村村民杨永召来到酒吧,点了杯饮品,坐下来听音乐,度过了惬意的晚上。从前,包括杨永召在内的许多村民对艺术并不感兴趣,因为一名教授的到来,村里发生了变化……

转变始于2020年7月。当时,应村干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来到了城杨村。邀请他是因为之前在宁波宁海县葛家村的成功经历。2019年起,丛志强带领团队通过引导、扶持,激发村民们艺术创作的激情,历时一年多,在村里建成了40余个艺术共享空间,将葛家村变成了富有艺术味的“网红村”。如今,葛家村每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累计增收250万元,吸引在外村民回乡创业投资总计已达2000多万元。

“村里一直有打造旅游精品村的计划,但始终没搞起来。”村干部说:“您看我们这儿行吗?”丛志强在村里转了一圈。城杨村位于东钱湖最南端,东邻塘溪,西至横溪,南到白云寺,北至百步尖;四面环山,两条小溪穿村而过,风景如画,但没有多少产业,集体经济也很薄弱。反复思量后,丛志强决定一试。但一些村民并不看好,总觉得艺术离农村太远了。

丛志强决定先干起来。在他和团队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由村民、研究生团队和镇驻村干部组成的艺工队,投入村庄微改建设中。

村庄微改,不是“教授干、村民看”,村民是主力军。丛志强决定先请有意愿的村民带头做,他负责引导和示范。

村民俞振飞在艺工队和村里的邀请下,和两名村民一起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用1500斤毛竹编织出了一顶直径6米的巨型“农夫草帽”,之后又编织出了一个高7米的“酒瓶”。如今,这两个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已成为村中的网红地标。此外,村里还把木匠、泥匠、漆匠等能工巧匠集结起来,对村里的公共空间、闲置地块、便民设施进行改造。

就地取材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村里各处角落都丰富起来。年近八旬的老木匠杨纪岳十几年前开始制作微型红木家具和亭子,家中珍藏着大量木头宝贝,如今他家成了“博物馆”;村民应明菊擅长编织草帽,她家原本放柴火的空间拆除后建成了“帽语馆”,成为村里的一处景点;废弃的养殖场经艺工队设计,变成了特色直播间……不到一年,村民完成了菜场、慈孝公园、展览馆等60处改造,实现了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变化。

改造后的城杨村,如同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乡村画卷:古树、灰墙、碧水、廊桥与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展览馆、木工坊等相映成趣。很多村民感慨:“古村充满了文化气息。”

艺术赋能村民,村民再振兴乡村。通过村民自创、企业领创、文旅示范,村子一天天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村民加入了艺术振兴乡村的行列中。村庄变得更美,投资与商机也随之而来。村里旅游火了、人气旺了,各类餐饮、农特产品、手工艺品、农家乐等生意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责任编辑:王克]
标签: 艺术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