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南开大学经济学教授,南开大学伯苓学院副院长 段文斌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市场销售逐步改善,消费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新消费、线上消费也形成新的增长点,带动了整体消费的回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扩大内需作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并提出了全面促进消费的政策取向。在社会再生产的循环中,生产、分配、交换(或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消费既是循环的终点也是起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作为最终需求,消费对于经济循环的畅通至关重要。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积极促进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而收入的前提是就业,就业乃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扶持中小企业在其中尤为重要,因为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来自中小企业。
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人均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结构共同影响着居民的消费潜力和消费能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需要切实做到两个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实现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资本市场,让中小投资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总之,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进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其实质要义就在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使城乡居民将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支出。从当前来看,着力点既要放在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上,更要放在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上。在具体操作上,逐步将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上升到全国统筹和逐步将双轨运行的社会保障实现并轨,是需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在一般意义上,城镇化促进消费。根据“七普”数据,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要进一步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快建立保障“住有所居”的住房制度。唯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城镇化促进消费的积极作用。
生产和流通与消费升级相匹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养老托育、文旅体育、家政服务等消费需求,已经成为近10年来我国新一轮消费升级的方向。同时,人们对于传统消费的品质要求明显提升。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需求,如何满足好呢?从生产供给的角度,亟待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近年来,国潮品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就反映出供给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际效果。不仅如此,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还可以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例如,随着手机的普及,对传统手表的需求量大幅缩减。然而,智能手表通过计时、运动量统计、健康指标监测等多功能的复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于手表的传统概念,进而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消费。因此,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已经成为当下的重要任务。
从生产供给到消费需求的中间,普遍还有一个交换流通的环节。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趋势,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场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一方面建设好线下的消费中心与社区便民商业,另一方面构建起“智能+”或“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
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在新发展阶段,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就必须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进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全面做强自己,实现高质量发展。
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收与减负并举,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在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中,增强发展动能并实现增长动力转换,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和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经济大家谈 | 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