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乡村治乱取得重要成效之后,为更好解决淮阳农村地区短板问题,推动淮阳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应以规划为指导,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循序渐进,走出一条具有淮阳特色的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最终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淮阳地处豫东平原,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同时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区域,2020年实现地区GDP282.4亿元,人均GDP28251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平均水平的40%。因此,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和乡村治理取得重要成效之后,为更好解决淮阳农村地区存在的短板问题,推动淮阳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应做好以下工作。
规划先行
首先,巩固提升淮阳农业发展基础。要严守耕地红线,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基地和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其次,深入挖掘农业和乡村的多种功能。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时期具有淮阳特色的乡村产业体系,要对每一个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全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补足短板。深入挖掘各个乡村的个性特征,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针对各类乡村进行分类指导,提出各类村庄的产业发展路径,树立典型示范村庄,发挥示范村庄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党建引领
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淮阳区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政治保证。树立抓党建就是抓产业发展,抓产业发展必须抓党建的理念,积极寻求党建工作与乡村产业发展的结合点,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淮阳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全面把握乡村党员和人才队伍情况,鼓励有能力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当好农村发展的领路人和排头兵。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带领群众和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使其成为促进淮阳区乡村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和支持农民创业致富,形成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进一步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水平,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动“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强化对小农户的帮扶带动,积极吸引小农户入企、入社,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并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充分尊重地方文化传统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社会流动性弱,文化惯性更强,这决定了乡村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更强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这些传统文化能为乡村的产业兴旺提供知识资源、为生态宜居提供地方经验、为有效治理提供贴近民心的策略。淮阳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乡村传统文化资源丰厚。因此,要深入淮阳乡村生活实际,走进农民精神世界,想他们所想,讲他们所讲,系统分析各个村庄的地域文化特点,将乡村“传统文化”转化为发展策略和治理策略。要充分尊重乡村的“土办法”和“老办法”,同时坚决革新不良的文化遗存,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循序渐进
当前淮阳区仍有相当一部分乡村依然缺乏内生发展动力。对这些乡村而言,当前的工作重心并非直接进入乡村振兴阶段,而是抓好成果巩固、过渡、衔接工作,在此基础上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产业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通过短时间突击就能达到目标。因此要克服急于求成和急躁冒进情绪,不能违背乡村产业发展规律,不可不顾各个乡村的自身特点去搞“运动式”做法。要充分认识全区乡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各个村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要素禀赋各不相同,发展水平参差不一,不可能做到齐步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分步发展、重点突破,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编:程静静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