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防范和纠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认识误区(2)

新发展格局的认识误区:片面论、封闭论、盲目论、静态论、无关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但目前,对于新发展格局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

片面论:这种观点要么认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关起门来自己搞建设,不再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互动、人才交流、技术交往等,完全凭借自身的力量来实现新发展目标,要么认为是继续沿用传统的发展思路,使我国发展继续保持对世界发展的严重依赖。一听说我国要建立以国内为主体的大循环,就以为是要关起门来搞建设,甚至一些国际舆论也认为如此。关起门来搞建设,不仅会拉长我国的建设周期,还容易导致僵化的发展思维,这在过去有着深刻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教训。从世界范围看,没有哪一个大国是脱离世界经济独自发展的,即使像美国、欧盟这样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至少也在保持与世界经济发展的互动中前行。根据世界银行有关美国的统计数据,美国商品和服务进出口规模占其GDP比重基本上保持在20%—30%之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的逐步扩大或提高,依靠“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模式,我国商品与服务进出口规模占GDP的比重居高不下,最高的时候是2006年,高达64.5%。在当时,国内市场尚未获得充分发展,尚不足以支撑工业化进程,需要从外部获取更多的资源、市场、技术,因此相对于美国等国而言,我国的GDP规模还较小,这样的发展模式是可以接受的。今天,随着我国已从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迈进、从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迈进,上述传统的发展思路已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发展。首先世界大国都以国内发展为主,国内市场始终是支持大国发展的根基。像日本GDP仅为我国的1/3,在国内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仍然始终坚持深挖国内市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具备做好国内市场的条件,国内市场可作为下一个发展目标的主要依托力量。另外,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已成为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其他国家经济没有发生重大转型的前提下,继续拓展国际市场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事实上,随着GDP规模不断增长,近些年我国进出口规模占GDP比重也在不断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国内市场已经开始在推动GDP增长中起重要作用。如果非需要一个经济指标来表明新发展格局的话,在保持GDP规模不断扩张的前提下,进出口规模占GDP比重下降到20%—30%之间将是我国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标志性指标之一。从政治角度看,新发展格局也不允许将我国的发展长期依靠在外部力量上,唯有以国内作为支撑,才能在世界发展大势面前不失自我。国内是基础,外部是机遇。大国特别是世界级大国要发挥在世界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国内力量是发挥大国经济优势、政治优势、文化优势的根基,这就需要摆正国内市场和外部市场在我国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新发展格局中,外部力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持将退居“二线”,但是外部力量是必要的,并不是强调国内为主体,就将国外的资源和技术一竿子打死,必要的资源进口、技术引进是需要的,比国内又便宜又好的国外产品仍是进口的主要方向,比国内先进的国外技术也需要引进。一国对外出口的产品和服务是工业化发展水平或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加快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和水平不仅应该得到鼓励,同时也是积累我国对外优势的关键所在,也有利于退出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争夺市场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外部力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降为零,而是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虽然强调的是以国内力量为主体,提升国内市场能力,但并不是为了抹杀外部力量,而是强调对国内力量倚重,同时要更好地促进国内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

封闭论(也称画地为牢论、狭隘论):这种观点是片面论的极端化,其过分强调国内大循环,只顾及本国发展,考虑本地发展、本地循环,要求在各自的领域里建立小圈子,却不顾及世界发展,不顾及与外部的衔接。大国就要有个大国的样子。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反而要实行高水平开放,既对外开放也对内开放,建立的是大国开放体制。大国开放体制是立足国内,同时又不放弃对外部的包容,是促进内部相互开放和国内国外的相互开放。这样的开放体制的关键是“循环”。所谓的“循环”,顾名思义就是保持事物的各个环节畅通无阻。如果每个地方、每个部门把自己内部搞得好好的,却不顾及与外部的衔接,时间长了,这样的循坏也将是一个低端循环甚至死循环,不符合国家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强调国内大循环,是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积极参与全国发展这盘大棋,不仅要打通自身的经络,也要打通与其他部门、其他地方甚至外部的经络,为自身发展和他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国内形成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链条,并与国外形成良性互动。这就需要建立起高端循环,要在畅通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大循环不仅仅表现为物流层面上的外在循坏,更主要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循环,尽管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并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水平、范围和程度。因此,不能把大循环狭隘地理解为物流上的循环,如建几条公路、修几条铁路,还应包括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相应的治理水平等内容。

盲目论:新发展格局是实现新发展阶段确立的新发展目标,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路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发展格局的理解要有新的认识,而不能像过去一样盲目做事。比如,一强调扩大内需,就又开始乱上项目、乱投资,形成无效投资,既不利于解决内需问题,又造成产能过剩。再比如,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无可厚非,但不能不讲科学规划,专挑高大上的项目一哄而上,甚至搞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结果是造成资源浪费,难以形成技术发展合力,以致于亟需和实用的技术无人开发,高精端项目又久攻不克。还有的不知道该如何推进新发展格局,甚至丢掉本地区本部门有发展优势的传统产业,不在利用自身优势上下功夫,反而盲目跟风,上一些不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项目,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静态论:这种观点将“三新”各环节各方面看成是孤立静态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发展不可能以一种孤立的、静止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强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实际上也同时要求动态地、系统地看待问题,而不能仅强调一个方面、一个侧面。首先中国已不是孤立地独处于世,国内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也必须在动态发展中来进行。再比如,我们强调需求侧改革的同时,不能忽略供给侧改革的作用,毕竟任何需求的满足都最终需要供给来完成,特别是国内供给来完成。在过去,我们强调需求侧不强调供给侧,认为可以从国外进口得到满足,这实际上也是由供给侧来完成的,只不过完成的主体是国外。今天,要在更高水平上来实现供求平衡,要求供给侧完成的主体是国内,目的是提高国内供给侧主体的技术水平、供应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

无关论:这种观点认为新发展格局是那些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区应该谋划的事,与自己的地区部门无关。每个地区每个部门,不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实际上在新的发展大势面前都是躲不过的,看似与自己无关,实际上却时时刻刻在受新发展阶段的影响。比如,现在通信发达,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很快就遍及全国,特别是涉及重大舆情,那么如何处理就体现出不同的治理水平了。有的不思进取仍然按老办法出牌来处理一些舆情,不仅不能处理好,反而惹来新的是非。这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会用新思维、新办法解决老问题、提升老办法,带动当地发展,这不仅适用于舆情,也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新发展格局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见解和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更主要的是磨练斗志,努力做好新发展格局下的工作,包括与外部发展战略的对接等。例如,靠近发达地区的部分地区可考虑利用发达地区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政策的溢出效应,做好本地区承接工作。再比如,如何与那些与自身发展关联较大的地区、部门和产业形成发展合力,打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等。那些存有无关论想法的人显然没有看到新的发展局面,认清新的发展形势,更没有看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这些都需要在现实中下大力气去解决。

“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从政治高度认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在推进“三新”中时刻注意防范和纠正认识误区,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新的发展使命。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胸怀大局、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

责编/张忠华 美编/宋扬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