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大的变化,我们需要深刻认识时代发展新趋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消除影响宏观经济循环的各种障碍,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国内经济大循环 现代化经济体系 科技革命 产业变革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然而,要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需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转变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深刻认识时代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的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把人类带入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生产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可能将彻底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大大改变人们的知识技术创新方式,为人类带来全方位的智能生活。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我们这个时代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在新的生产模式下,制造业将实现智能化,工厂的生产流程、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用户服务等各个环节都将被纳入到统一的智能化网络。这个智能化网络可以根据数据自主调整生产流程,并且自动修复机械故障,以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制造出个性化定制产品。随心所欲的个性化定制将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产品将完全围绕消费者个人的喜好进行设计制造。我们需要正视的是制造业正在掀起席卷全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在这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革命中,制造业的产业模式将发生两个根本性变化:一是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将转变为以个性化为宗旨的定制化规模生产;二是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升级为“生产服务型制造”,进一步强化对消费者的服务职能。在这一智能化时代,我们的产品、工业设备、生产方式、管理、服务都是智能化的。这一智能制造模式能让最终用户全程参与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实现与消费者的全程无障碍沟通,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势在必行。放眼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塑,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逆全球化思潮、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抬头,各种“退群”事件屡有发生,全球合作遭遇巨大挑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各国经济联系受阻明显,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加大,全球产业布局将深度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复苏步履艰难,政策走向和外溢效应变数较大。进入后疫情时代,出于经济安全的考虑,各国经济政策会进行大幅度调整,国际合作将受到影响,中国经济外部环境日趋复杂。

聚焦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迫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还有待提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还亟待提高,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的矛盾依然存在,新兴产业、新兴业态、新兴商业模式发展缓慢,一些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仍然受制于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还没有形成,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环节还不畅通。

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层面、领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效能的发挥、运转的顺畅,因此,整个经济体系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我国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体系保障。但要真正把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发挥出来,还需要针对生产、分配 、流通、消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消除影响宏观经济循环的各种障碍,使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内部、环节之间能够顺利衔接、顺利转化,最终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畅通。

生产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生产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当前还难以有效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需求,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国民经济的“经络”,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攻克重大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加大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特点的产品研发力度,推进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为启动国内消费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拉力”。为此,我们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确保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流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要素市场还不够发达,市场机制在这一领域还没有发挥决定性作用;劳动力市场没有统一,人才流动受到户籍等制度的制约;金融市场抵御风险的能力还不够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技术市场发育不够成熟,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活力,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为此,我们要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逐步实现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促进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实现全国医疗养老保险的互认互转,促使人员流动能够自主有序。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增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弱,居民的消费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需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畅通国民经济提供保障。为此,我们需要稳定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增强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作用。通过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积极培育消费增长点,挖掘电子商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等方面消费潜力;加快更好满足居民健康生活消费需求,扩大绿色食品、药品、卫生用品、健身器材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发展。

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高地,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从当前形势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我们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取得科技优势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我们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加速突破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等瓶颈制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快构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储备库。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我们要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壮大智能机器人、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新支柱产业,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5G网络、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我们要抓紧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消除歧视性、隐蔽性的区域市场壁垒,打破行政性垄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育公平竞争环境,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打造全价值链优势。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体系完整、规模庞大的产业体系,囊括了几乎所有的产业链,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产业链集成、协同和优化能力还不够强,现代化水平不高,一些核心技术、核心工艺受制于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又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我们要提高风险意识,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要打造全价值链优势,向下扎到根,向上捅破天,在价值链的低端、中高端都要实现中国企业核心能力的超越,全面提升中国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ZDA0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

②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20年7月21日。

责编/谢帅 美编/陈琳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于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