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发布,推动提升治理水平
让城市更宜业宜居宜乐宜游(政策解读)
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发展状态是否良好?发展措施是否到位?这些问题和城市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在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借鉴个人体检的概念,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定期对城市发展开展系统性、专业性的综合评价,为城市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给城市进行体检评估,都有哪些评估指标?这些指标如何确定?评估结果如何使用?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负责人和有关专家。
从安全、创新等6个维度评估城市健康水平
“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首次明确提出。此次《规程》发布,标志着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从首都走向全国。
“推动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在全国落地过程中逐步完善,真正成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和人民生活品质改善的有力制度抓手。”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负责人表示,按照“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方式,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就是为了及时发现城市空间品质的短板和风险,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针对性优化空间规划安排,针对性调整投资重点领域等,让城市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
城市体检评估对象既包括城市,也包括规划。由城市政府组织,城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可采取自体检评估和第三方体检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指标基本覆盖当前城市发展各方面的重要问题。《规程》在设置指标体系时,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国家总体安全观为出发点,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安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6个维度设置一级类别,划分为23个二级类别和122项三级类别指标,分门别类予以考核。比如,“安全”维度下设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水安全、城市韧性、规划管控等二级类别,分别设置“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保有量”“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等底线指标,加强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守住安全底线。
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规程》规定了“人均年用水量”“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等33项基本指标作为“必选动作”,对应规划编制实施的基础性、普遍性管控要求,各地均需完成评估。同时允许“自选动作”,设计“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等89项推荐指标供各地结合不同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选用,并鼓励地方增设特色指标,兼顾体检评估的统一性和差异性,使《规程》对各类型城市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让评估准确、简便、可用。《规程》以低成本、高效率为导向,从更多融入自然资源日常管理工作、更多运用自然资源部门掌握数据入手来构建指标体系,确保数据来源客观、指标计算简便、评估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