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培育新增长点,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过程中,带动能力强、潜在增长率高、具有巨大市场需求、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增长态势的产业或者部门。从决定发展格局和新增长点的产业、需求、技术等因素出发,中国未来的新增长点应该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以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人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新的产业增长点、新的消费增长点、新的投资增长点、新的区域增长极、新的开放增长点。培育新增长点需要着力完善的配套措施是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积极实施工业化延伸战略、积极推动高水平的开放。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  新增长点  新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6.004

我国GDP增速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已经进入了加速换挡期。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需要转向内生增长模式。从“十四五”开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落实阶段,从这一阶段的国际国内特征出发,需要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发展格局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决定因素

经济发展的格局是发展的视野、范围和结构以及发展的内在布局,也指对经济发展局势、态势的理解和把握。新发展格局就是依据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趋势,结合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对经济发展范围、结构和布局的新思考,通过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重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实是在新发展格局下选择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是指在经济增长和产业演进过程中,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产业基础能力强,能够带动经济形成新的增长态势的产业、部门,或是现在尚属潜在状态,但是将来会发挥作用的经济增长点。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特征表现在:一是带动能力强。通过一个产业的发展所形成的前瞻效应、旁侧效应和后顾效应带动产业整体实现转型升级,扩大经济增长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开发经济增长潜力,从而实现新的增长。二是潜在增长率高。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良好的潜在增长率,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强,能够拓展出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体系。三是市场需求大。旺盛的市场需求能够形成主导性的消费热点,推动国民经济上台阶。四是产业基础能力强。新的经济增长点顺应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能够以新的创新成果作支撑,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四点:一是技术因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世界前沿科技为支撑,技术密集度高,具有高技术附加值。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的贡献将改变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以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为支撑,形成现代化和高级化的产业支撑能力。二是市场需求因素。市场需求是消费者需求的总和,是主导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通过需求推动生产升级。三是产业因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附加值高,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链比较长,就业弹性高,能通过全产业链升级形成中国经济长期内生增长动力。四是资源禀赋因素。资源禀赋因素是新增长点培育的约束条件,也是基础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自然资源状态、环境状态、人口状态、劳动力成本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及经济增长点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是内需导向型,在改革开放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大市场的开发启动了内部需求,带动了经济增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的增长,市场需求进一步得到开发,在基本物资短缺的状态下,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了投资需求的增长。这一时期经济发展面对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传统制造业成为20世纪80年代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格局是内需与外需双轮驱动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活力进一步释放,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内市场得到开发,内部需求成为带动力量,同时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外部市场进一步开发,形成了内需与外需双轮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格局。在这种经济发展格局下,传统制造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传统制造业的大发展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化,产业发展也融入了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国产品不断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工业制成品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外部市场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主要出口产品,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新增长点,这种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格局带动了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同时,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促进了能源产业的发展。城市化、城镇化推动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传统制造业、能源产业、房地产业成为21世纪初期的三大经济增长点,实现了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外部市场逐渐收缩,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禀赋条件的变化,潜在生产率的下降,生产接近最大可能性边界,导致了2012年中国经济开始下行,从高速增长状态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近年来,在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们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出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转型,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开发经济增长潜力、培育新增长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

在新发展格局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增长点的任务。从产业来看,传统制造业市场已经饱和,形成了结构性失衡,传统制造业产品产能过剩,高端消费品却供给不足。伴随着重化工业阶段的结束,能源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房地产业泡沫巨大,风险加大,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在减弱。同时,我国资源禀赋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红利、市场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创新不足,再加上外部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原有经济增长点的带动能力在消退。

从决定发展格局和新增长点的产业、需求、技术等因素出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以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人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产品,即“四新经济”应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应该围绕着发展新经济,从产业、消费、投资、区域、增长极、开放、基础设施这几方面来培育新增长点。

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培育有三种途径,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产业中裂解出产业新增长点、通过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新兴产业中培育产业新增长点、通过体制机制变革从制度创新中释放一批产业新增长点”[1]。新的产业增长点的培育应该围绕着发展新经济,锻造产业长板,突出产业发展竞争优势。具体包括: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包括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生物工程产业、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业。二是现代新型服务业,现代新型服务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中高收入阶段的必然现象。预计未来新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将继续上升,从而进一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现代新型服务业包括信息软件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技服务业,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社区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还有精神服务业,包括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影视、音乐、戏剧、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出版、体育,等等。

新消费增长点的培育。消费是培育新增长点的需求侧动力,是培育新增长点的主要方面。受到疫情的影响,传统消费需求下降,而新型消费迎来新机遇,以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线上线下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发展。新消费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产物,是新经济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培育新增长点的过程中,要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一是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加快拓展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体验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商圈,增加健康、养老、医疗等领域消费的有效供给。二是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创造消费新增长点,推动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和人工智能经济相关的新型消费。三是发展新消费热点。发展新型消费,促进传统销售和服务实现转型升级,培育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四是构建新消费的生态体系。着力构建城乡融合消费网络,加快构建新型消费生态体系。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稳定基本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激发潜在消费。[2]

新的投资增长点的培育。随着科技创新驱动,一些新的领域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一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产品的商业化进一步推动了建筑、医疗、家具、汽车生产等行业,为新产品实现规模化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智能制造行业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二是绿色产业。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环保和节能建筑材料产业、无公害食品种植和加工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再生能源发电等产业将成为新的投资增长点。三是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融合创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以及创新基础设施将成为投资热点。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育、公共文化、医疗卫生健康、养老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结合的各类社会事业系统,等等,这些基础设施领域也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新的区域增长极的培育。除了产业、投资、消费之外,还应在区域空间上优化空间配置,打造经济增长极。一是在多个重大区域战略的协同带动下,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以点带面、以圈带群,构建我国东西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协调融通的局面,培育扩散效应覆盖全国的增长极体系。二是推进“区域”“省域”和“市域”“县域”“城乡”等不同层级区域的分工、联系与合作,促进要素在国内区域间充分流动,打破区域间市场分割,畅通不同层级区域间的大循环。三是发挥已形成的经济核心区的城市群与都市圈的作用,同时积极培育新城市群与都市圈,形成城市群与都市圈之间的互动,积极打造一批能引领世界技术与产业发展的世界级增长极。四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协同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大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引领发展,积极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和增长极。

新的开放增长点的培育。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培育新的开放增长点。一是要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空间,围绕“一带一路”构建多维开放的市场体系。依托自贸区和定向自贸区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互通,[3]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二是探索陆上高标准经贸规则。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建立定向自贸区。推动亚欧一体化大市场形成,推进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三是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引致的国际市场需求,推动开放型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对外开放的产业链、市场链和供给链。四是积极培育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新增长点。随着制造业服务化,以及服务业外包化、数字化、高端化、融合化趋势加快,服务贸易成为引领全球贸易增长的新引擎。五是积极培育利用外资的新增长点。积极引导外资进入现代农业、生态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行业和数字经济领域,吸引更多优质外部要素资源促进国内大循环,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的基础设施增长点的培育。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来支撑产业发展、新消费体系建立和新投资增长。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要积极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增长点。一是推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把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通过融合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形态,加快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广智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水利、市政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二是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产业发展新高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包括商业服务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卫生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又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配套措施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是培育新增长点,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需要产业新动能的支持:一是培育新经济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培育新的增长点首先要做好新旧动能的转换,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新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加快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二是培育需求侧的新消费动能。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4],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三是培育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新动能。“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5]。四是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的新生产方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数字经济创新活动向生产领域渗透,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提高传统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打造数字经济形态下的新产业,推动我国产业体系的整体升级。

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让实体经济成为创新的主战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一是强化对实体经济的科技支撑,突破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实体经济,实现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源红利和人才红利的转变,积极推动创新创业。二是促进传统实体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改造为主攻方向,推动实体经济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拓展实体经济产业发展的新空间,使实体经济在新技术背景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新的增长点,打造发展的新优势。三是营造实体经济良好发展环境。健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实体经济企业集聚。

积极实施工业化延伸战略。我国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同时又面临新工业化的挑战,构建新发展格局与培育新增长点必须坚持工业化的逻辑。曾经有一种“去工业化”的观点,认为要以服务业为主,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这实际是错误的思想观点。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坚持工业化的逻辑,实施工业化延长战略,以需求升级引导供给升级,打造工业化的升级版,厚植新发展格局的工业化基础。一是开启高质量工业化进程。健全工业化的创新驱动机制,推动我国工业化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工业化延伸战略中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上,以此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实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以绿色制造业为先导,实现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实施工业化延伸战略,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通过一系列的融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实现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三是积极培育“四新经济”。培育基于平台经济的实体经济新生态,构建工业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大我国工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广。四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方向,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实施我国工业化的延伸战略,培育制造业新生态,提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积极推动高水平的开放。通过开放方式的转型,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积极培育对外开放的新增长点。一是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推动高水平开放。打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推动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在新的开放增长点的培育中实现高质量的贸易。主动联合东盟、南美、非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构建国际经济协调机制。二是提高开放的质量和层次。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促进开放范围扩大、开放领域拓宽、开放层次加深,推进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以高质量开放促进深层次结构调整,更好利用全球资源构建开放新优势,培育开放经济的新增长点。三是打造开放层次更高的营商环境。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优化对外投资结构。推动外资从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加大在华研发力度,吸引境外长期资金投资境内资本市场,在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生态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注释

[1]盛朝迅:《新常态下产业新增长点发展的三种路径及培育策略》,《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12期。

[2]任保平、豆渊博:《“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政策》,《人文杂志》,2021年第1期。

[3]任保平:《构建新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参考报》,2020年10月20日。

[4]任保平:《“十四五”时期构建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治经济学逻辑》,《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2期。

[5]任保平、王薇:《“十三五”中国经济发展绩效及“十四五”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统计信息论坛》,2021年第1期。

Fostering New Economic Growth Areas in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Ren Baoping

Abstract: The key to creating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is to foster new growth areas. New economic growth areas refer to the industries or economic sectors that can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or economic sectors, have a high potential growth rate and huge market demand, and can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so as to form a new growth tren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al evolution. In light of the industry, dem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new growth areas, China's future growth area should be a new economy supported by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ocused on the digital economy, Internet economy and AI economy. New economic growth areas include new growth areas for the industries, consumption, investment, regions and opening. The supporting measures for fostering new growth areas are to cultivate and expand the driving force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ake economic development focus on the real economy, actively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industrialization extension, and vigorously promote high-level opening.

Keywords: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new growth areas, new economy

任保平,西安财经大学副校长,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经济增长质量、高质量发展、发展经济学。主要著作有《西部资源富集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学分析》(合著)、《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反思》、《经济增长质量的逻辑》等。

[责任编辑:马冰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