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百年党史,既是凝聚民心、救亡图存的奋斗史,也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教育史;既有施教者“欲栽大木柱长天”的育人初心,也有受教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家国信仰,这些蕴藏在百年党史中的育人元素、红色基因,都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青少年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高校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引导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固本强基。党章指出,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我们办好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一切事情的根本前提。
高等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置身“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将高校打造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站稳立场,把加强“四个服务”意识和能力作为检验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重要标准,确保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方向紧密结合、同向同行;要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正确处理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的关系,构建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将党的领导贯穿于高校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要始终坚持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以主导价值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尤其要强化教材话语、把牢学术话语、重视网络话语,引导高校师生学习和运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站稳立场,自觉抵御社会错误思潮的侵蚀,让党的旗帜始终在高校阵地上高高飘扬。
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高校需要答好的根本问题。党的百年历史深刻昭示,为民族复兴大任培养人才,便是我国高校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职能。
学生是国家未来、民族希望,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大学的所有工作都应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更要坚持和加强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毫不动摇地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推动高校回归教育主业、教师回归育人初心、学生回归成才本真;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好百年党史教科书,上好高校思想政治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引导学生朝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奋斗目标茁壮成长。
高校要以科技创新为重要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势赋能。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具有学科荟聚、人才集聚和知识汇聚的巨大优势。面对正在孕育兴起的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我们更要坚持和加强高校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重镇的重要作用,为科技进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贡献高校的智慧和力量。要做实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大基本职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聚力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提高科技攻关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引导广大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要用好高校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集聚优势,坚持事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紧密结合,着眼于学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增强,尤其要注重创新团队的组建与学术梯队的构建,全力做大人才的“基本盘”,盘活人才的“蓄水池”,持续为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创新动能和人才支撑。(作者:杨效泉 温州大学发展规划处讲师、重点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本文系2021年度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1wsk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