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新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不能满足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必须激发我国内需潜力的释放,通过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在国际循环中位势提升,由此可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实际工作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利于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洞悉经济社会的新变化,正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势利导、顺时而为地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正因为如此,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客观现实、宏伟蓝图等方面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极不平凡,经历了工业化体系形成阶段(1949—1978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1978—1992年)、市场经济体系确定外向型经济主导发展阶段(1992—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经过历次调整,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世界工厂”发展模式,赋予中国经济长时间高速增长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然而,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深刻影响新发展阶段路径及模式选择,新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不能满足新发展阶段的要求,必须激发我国内需潜力的释放,通过提升国内循环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我国在国际循环中位势提升,由此可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客观现实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上看,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针对自身产业“空心化”弊端,纷纷出台“再工业化”计划促使制造业回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趋势。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受到冲击,逆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碎片化趋势愈加显现,美国特朗普政府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向我国频频施压,妄图号令“西方”乃至全世界“选边站队”,同中国经济“脱钩”;2021年上台的美国总统拜登,仍然延续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出口、通过国际合作促进发展、运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的客观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渐渐失去优势,经济发展动力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双向挤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再生产过程需要降低生产、交换、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交易成本,加强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对内开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对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确保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日本等大型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表明,在达到一定发展水平之后,国内大循环将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轴和政策制定的核心考虑因素。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已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备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础条件。从经济总量看,我国已从改革开放之初位居世界第11名,到后来超过日本稳居世界第2名,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破百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国力已居世界前列。从生产供给看,我国拥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消费潜力看,2020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达518907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同时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从区域协调发展看,东、中、西和东北“四大板块”联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将不断增加,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更趋明显,国内需求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也更加明显。从制度保障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又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从而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强劲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客观外部环境驱使及自身经济客观实际要求下的必然选择。
三、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发展前景看,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同时也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由此可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对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是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
(邹新月: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龙向林:广东省金融局发展处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