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金融 > 经济大家谈 > 正文

王东京: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

今天在讨论货币政策时,已很少有学者提及货币职能,给人印象,似乎货币政策与货币职能无关。可是在我看来,货币政策不过是货币职能在宏观层面的展开,若离开货币职能研究货币政策,是舍本逐末。我作此文将从货币职能角度,分析货币政策要解决什么问题?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为何?

人类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是交换规模扩大后需要货币协助,才渐渐出现了货币。由此见,货币的出现就是为了协助商品交换。读者可以查阅任何一本经济学教科书,都说货币有5项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而且这5项职能,皆服务于交换。

所谓货币政策,通常是指“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调控货币量的三大工具。马克思说过:货币需求量=社会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流通速度。这里想问读者:既然能够知道货币的需求量,货币量按需求供给即可,为何央行要用货币政策予以操控呢?

从源头追溯,应该与瑞典经济学家维克塞尔有关。在维克塞尔之前,经济学家皆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增减只会影响价格总水平而不会改变商品的比价。1898年,维克塞尔出版了《利息与价格》一书,首次提出了“货币非中性理论”。他的理由是,货币不仅是交换媒介,同时也有储藏功能。一旦货币被储藏,商品供求失衡会造成经济波动,故货币并非“中性”,而是“非中性”。

维克塞尔还分析说:由于货币非中性,要想让商品供求恢复均衡就得用“利率”调节价格。他指出:当货币借贷的“实际利率”低于实物借贷的“自然利率”时,企业有利可图会扩大贷款(投资),投资扩大会推高生产要素价格,而要素价格上涨,要素所有者收入增加又会拉动消费品涨价,于是价格形成了一个向上累积的过程;反之,价格会向反方向变动,形成一个向下的累积过程。

于是维克塞尔得出结论:由于货币的存在,实际利率往往会偏离自然利率,因此要保持价格稳定,就必须适时调控实际利率,让实际利率与自然利率保持一致。时下学界流行的“利率工具论”正是由此而来,且货币政策工具已扩展为“利率、存准率和公开市场操作”。

“货币非中性理论”提出后,维克塞尔名声大振,熊彼特称他是“瑞典的马歇尔”“北欧经济学的顶峰”,并引发了一场“规则”对“权变”的争论。其中一派是以凯恩斯为代表,倡导所谓相机抉择的“权变”政策。凯恩斯说,经济活动仿如一条有着荣枯周期的河流,货币供应是闸门,为平抑经济剧烈震荡,政府作为“守闸人”应根据河流的水位,适时关闭或开启“闸门”。

然而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一股反对“权变”的旋风从美国刮起。其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他研究发现,从货币供应变化到价格总水平变化之间,有两个“时滞”期:货币变化需在6—9个月后才引起名义收入变化;而收入变化后要再过6—9个月,才引起价格变化,正由于存在12—18个月的时滞,央行调控货币往往要么过松、要么过紧。而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加剧经济波动。

不错,“权变”政策确实容易让经济陷入循环怪圈:为减少失业—增加货币供应—利率下降—投资扩大—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利率反弹—投资收缩—失业增加。所以弗里德曼告诫政府:与其手忙脚乱操控货币供应,倒不如实施“简单规则”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增长率稳定在与经济增长率大体一致的水平上。

判断“权变”与“规则”孰是孰非,我认为首先得弄清货币政策要解决什么问题。若为了稳定币值(物价),就应选择“简单规则”;若为了短期刺激投资,“权变”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选择。可问题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此问题显然涉及货币职能。前面说过,货币的职能是协助交换。从交换角度看,货币政策的重点当然是稳定币值。

历史是一面镜子。战后20年,欧美由于实施“权变”政策,结果到上世纪70年代普遍陷入了“滞胀”。为摆脱“滞胀”,1975年前后当时世界主要工业七国有5个实施“简单规则”货币政策,并且成功控制了通胀;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相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更是唯“简单规则”是瞻;美国前总统里根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也把“简单规则”作为控制货币供应的重要依据。

回到理论层面看,“货币非中性理论”其实存在诸多疑点。首先,维克塞尔说实际利率偏离自然利率并不成立。庞巴维克讲,利息是货币时差之价;而货币理论大师费雪则将利息定义为“不耐”(急于消费)的代价。两人表述不同但意思相近,利率取决于社会的不耐程度,与借贷品是“实物”还是“货币”无关。既如此,实际利率怎会偏离自然利率呢?

对于利率不能调节价格,其实经济学讲得清楚:某商品涨价是由于商品供不应求;而价格总水平上涨,则是因为货币供给过多。这是说,利率既不决定单个商品的价格,也不影响价格总水平。照维克塞尔的分析,实际利率低于自然利率企业会扩贷。可我要问:央行若不多发货币企业何以扩贷?降低利率又怎能拉高要素商品价格呢?

最后说货币政策选择。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国大举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中国则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稳健”当然不是“权变”。中央强调:稳健货币政策要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简言之: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取向,是稳定币值,而不是对经济强刺激。

[责任编辑:潘旺旺]
标签: 王东京   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