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径与建议

【摘要】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数字经济以数据要素的深度挖掘与使用为核心,在产品层面,推动制造业生产的定制化、多样化,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在技术层面,推动制造业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组织层面,推动制造业生产的协同化、柔性化,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环境,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释放数字经济潜能;制造业企业应主动运用数字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市场竞争力,共同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 数据要素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1.06.005

史宇鹏,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数字经济、产业经济学。主要著作有《产权保护与企业存续:来自制造业的证据》(论文)、《知识产权保护、异质性企业与创新: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论文)等。

数字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开启了“十四五”建设的新征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制造业是大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供给质量。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已经从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环节创新了经济发展模式,改写了经济面貌,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2016年G20峰会上通过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指出,数字经济是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简单地说,数字经济就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带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并创造效益的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活动相比,数字经济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快、边际成本低、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数字经济具有创新、绿色、共享等诸多优点,非常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能够在短期内提升产出效率,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数字经济成为对冲疫情影响、提振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和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在经济的消费端、生产端与流通端不断扩张、延伸,数字经济在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生产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凸显。具体来说,数字经济一方面通过“产业数字化”,对各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整合与再造,带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焕发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数字产业化”,将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转化为生产要素,形成最终产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并为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向更深更广的层次融合。同时,数字经济规模也逐步发展壮大,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最新测算,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从2005年的2.6万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5.8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占GDP的比重达到36.2%,对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7.7%。[1]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意义与关键

与蓬勃发展的数字产业相比,我国制造业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高投入、高产出、高污染的“三高”生产方式,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粗放式、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导致重复投资现象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创新投入不足,导致供给质量不高,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过度依赖出口拉动,导致对国际市场变化高度敏感,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局面仍未完全转变,产业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发展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国内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不确定性、不稳定因素增多,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有所抬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轮数字技术带来的“数字红利”,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保证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在当今逆全球化趋势兴起的形势下,制造业对稳定国家经济社会的意义尤为重大,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系。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发展制造业,以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融合发展。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期间指出,“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考察时再次强调,“中国必须搞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自力更生是我们奋斗的基点。我们现在制造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继续攀登,靠创新驱动来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在产业链上不断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一定要把我国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搞上去,扎扎实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当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数字经济日益与基础设施建设、消费需求、企业供给等实体经济活动紧密结合,有力推进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数据要素的深度开发与使用,其核心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围绕数据的收集、传输、加工与使用,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数据成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全新生产要素,参与、改造乃至引领生产过程各环节,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不再简单地以物理投入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生产,而是更多地利用数字经济的独特优势,依靠数据流、信息流来协调生产。数据本质上是一种可以用来提高预测精准性的重要信息,接触和使用数据有助于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经营规模。[2]数据具有即时性、共享性、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等特征,可以带动资本、劳动、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效率提升,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具体到生产各环节,在生产决策时,企业可以利用数据获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设计定制化产品,避免产品同质化,提高供给效率;在生产过程中,数据作为投入要素能够提升生产的智能化、协同化,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边际回报率;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对接供需双方的数据能够减少商品错配率,优化分配效率,尽量避免产品积压和产能过剩。充分发掘数据在生产各个阶段的潜在效能,将成为打造我国制造业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

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数据要素蕴含的巨大价值,为数字经济从多个维度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产品层面,数字经济使生产能够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提高供给效率,避免产能过剩;在技术层面,数字经济能够推动实现智能生产和网络协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在组织层面,数字经济优化了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组织结构,有力推动了虚拟企业、柔性生产等新型高效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

第一,在产品层面,数字经济推动生产的定制化、多样化。在传统生产模式中,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为了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往往生产的是标准化、无差异的产品,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很难得到满足。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大规模应用,企业定制化、多样化生产的成本大幅下降,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成为可能。从消费者角度而言,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搜寻成本,消费者更容易发现并购买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获得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消费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征。[3]从企业角度而言,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知消费者的需求,捕捉到消费者的个性化偏好,企业可以在数字技术和数据信息的“指挥”下安排原料采购、生产与销售,由大批量、标准化的工业化生产转向小批量、个性化的数字化生产。

小批量、个性化的生产能够使企业避免落入同质化竞争的陷阱,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近年来个性化定制生产已逐步成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4]在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方式下,消费者不再是生产过程的被动接受者,而可以通过在线购物、留言评价等多种方式,以非常低的成本参与到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中。通过电信网络、互联网等传输载体,消费者能够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数据直接提供给企业,帮助企业设计出体现独特个性的产品。例如,在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XX集团的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只需动动鼠标,就能完成西装的一对一个性化定制。企业在掌握客户需求信息后再进行精准供给,大幅提升了经营效益。数字经济能够实现消费者和企业间的双向沟通,使得产品生产变得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供给效率得到显著改善。

第二,在技术层面,数字经济推动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技术进步是企业追求高效增长、保持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作为当前技术进步的典型代表,数字技术的发展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整体生产率的提升,[5]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制造,二是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化生产。

智能化制造,一般指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优化,实现智能决策、智能生产的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模式能够优化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提升生产效率。以智能化制造中的智能车间为例,企业可以从智能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指导车间运行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实现大数据驱动下“关联+预测+调控”的车间运行分析与决策新模式。[6]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在智能化制造领域发展最为迅猛的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使机器完成以往只有人才能胜任的智能工作。人工智能对传统的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极大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资本的回报率,促进了资本积累。[7]人工智能能够以比劳动力低得多的成本解决复杂的生产任务,杜绝人为差错,从而大大提升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人工智能可以与劳动力和物质资产等其他生产要素产生互补效应,提升其他要素的产出效率。因此,人工智能的应用普及能够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制造业整体迈上新的台阶。

工业互联网,主要是指由互联网链接在一起的传感器、机器、设备等所组成的物理网络,通过运用大数据等分析技术对该网络所收集的工业数据进行深度解读与分析,促进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工业信息的网络化收集与处理,通过对制造领域不同环节植入传感器,对制造过程进行实时感知和数据收集,并借助数据对工业环节进行精准控制,最终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8]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实现机器与机器之间、机器与生产系统之间、生产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企业上下游之间的实时连接和智能交互,最终形成以信息数据为驱动、以决策模型为核心,具有智能决策特征的工业物联网。[9]因此,工业互联网既可以看作是智能化制造的延伸,也代表了网络化生产的方向。

第三,在组织层面,数字经济推动生产的协同化、柔性化。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开放、平等、共享等特点对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带来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建立更加灵活、更具柔性的组织方式,以应对变动越来越快的市场竞争。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和穿透性,降低了交易费用和协调成本,促进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市场分工,协同化、灵活化的企业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企业,以互联网为纽带,能够快速协同、响应市场需求,分解生产流程、共同完成生产任务。在众多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中,柔性生产与虚拟企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柔性生产,是由英国Molins公司于1965年首次提出的概念,指一种市场导向型的按需生产的生产组织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根据客户需求及市场变化变更生产计划、调整生产布局和生产线、提高生产灵活性。[10]数字经济降低了消费者参与企业生产的成本,也降低了企业调整生产计划的成本,企业能够以柔性和即时方式提供定制化产品。1991年,“虚拟企业”的概念首次由美国里海大学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提出,指具有不同资源与优势的企业为了共同开拓市场、获取最大竞争优势,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组建的共享技术与信息、实现互惠互利的企业联盟。[11]虚拟企业围绕某个特定任务而组建,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主要连接和协调手段,将独立的厂商连接起来,迅速组织生产以达到抢占市场、分摊费用和获取利润的目的。与传统的产业集群相比,虚拟企业的组织更为松散,具有更高的开放度与灵活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虚拟企业的组建变得更加容易,这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制造的柔性化,从而能够更为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在数字技术的创新驱动下,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大发展、大融合,将会带来更多的新产品、新业态与新模式,为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加快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创新经营理念,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可行路径,为中国制造在数字经济中的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保驾护航。

一方面,企业要主动学习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智能化、协同化水平,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制造业企业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积极吸收借鉴新兴数字技术的创新成果,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生产实践中,应大力推动数据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加快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替代传统制造,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构建企业经营大数据平台,及时获取企业生产、销售、经营风险等数据,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搭建生产协作平台,通过柔性生产、虚拟企业等形式提高生产协作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大对员工数字化、信息化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升员工的数字素养,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互联网技术的成熟运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技术革新的日益加快和知识存量的爆发式增长。通过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组合,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数据潜能,优化生产流程和组织形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化需求,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应当明确以硬件层面的智能制造和软件层面的工业互联网作为数字技术创新的重点突破方向,加大数字创新研发投入,吸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促进先进技术的扩散应用,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同时,主动将研发需求与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对接,加强研发资源的合作共享,由传统的单一研发部门创新向全社会创新网络迈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在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另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制度环境,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深度释放数据要素潜能。随着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经济中的传统产业不断分化、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给政府的传统治理方式带来很大挑战。政府需要改变传统的治理理念和规制方式,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把数字化与市场化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其对制度的供给质量和效率,会影响整体经济的表现。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充分发挥数字要素的潜能,对政府治理能力、政策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政府不能“缺位”,要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做好顶层设计,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要做好宏观调控,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打击垄断行为;要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其次,政府不能“越位”、“错位”,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提高经济效率。

在硬件建设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支持保障。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机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推进“新基建”,政府应该加快部署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把相关支持政策落到实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实现信息公开,打破信息孤岛。应在政府主导下,尽快建立连接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跨区域跨部门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各方合作创造条件。

总之,通过加强软件建设与硬件投入,数据要素的潜能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将更加深入,我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与北京高等学校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8AZD007、BJJWZYJH01201910034034;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文韬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007/P020200703318256637020.pdf。

[2]Begenau, J.; Farboodi, M. and Veldkamp, L., "Big Data in Finance and the Growth of Large Firm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018, 97, pp. 71-87.

[3] Anderson, C., The Long Tail: 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 2006, New York: Hachette Books.

[4]任宗强、赵向华:《个性化定制模式下制造型企业知识管理与动态优化机制》,《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第22期(S1)。

[5]黄群慧、余永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8期。

[6]张洁等:《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车间运行分析与决策方法体系》,《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6年第5期。

[7]陈彦斌、林晨、陈小亮:《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19年第7期。

[8]纪成君、陈迪:《“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当代经济管理》,2016年第2期。

[9]张伯旭、李辉:《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机制和路径》,《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2期。

[10]尉洪朝:《“互联网+”让生产管理更柔性》,《互联网经济》,2015年第7期。

[11]罗景欢:《网络经济下的新型组织模式——虚拟企业》,《商业研究》,2001年第2期。

责 编/张 贝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ath and Progress

Shi Yupeng

Abstract: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foundation of a powerful country. Promoting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s a major strategic measure for thoroughly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China through manufacturing and accelerating the creation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s an important engin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provides new momentum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also for i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e core of the digital economy is the deep mining and use of data factors. At the product level, it customizes and diversifies productio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helps with efficient supply-demand matching; at the technical level, it promotes the intelligent and Internet-based production, and improve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the organizational level, it facilitates the collabor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production, and increases the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 efficienc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China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so as to fully tap the potential of digital economy;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should actively apply digital technologies, 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mprove their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jointly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digital economy, data factor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张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