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前沿理论>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百年大党的初心与恒心

摘 要:百年大党,初心在民。人民性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最重要的实践逻辑、最根本的价值旨归、最突出的精神特质,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拓展、不断升华。百年启航、人民至上。立足百年新起点,为进一步彰显党的人民性,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筑牢坚实的人民根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赓续赤诚的人民血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凝聚磅礴的人民力量。

关键词: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 初心 建党百年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书写了一部部恢弘壮丽的史诗、开创了一桩桩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这一系列伟大成就的取得,归根到底离不开百年大党对人民性的坚持与发展。

百年大党,初心在民

人民性是百年大党的永恒底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最重要的实践逻辑、最根本的价值旨归、最突出的精神特质,是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人民性是百年大党最鲜明的理论品格

首先,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理论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2]。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其次,人民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是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是邓小平理论应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立足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出发点与归宿;是科学发展观解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心与使命。从人民当家作主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理论在不断发展。人民性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理论品格,是百年大党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

人民性是百年大党最重要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3]。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坚持和践行人民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我们党全部实践活动的基本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斗争,救民于水深火热;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奋斗,兴民于百废待兴;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富民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强民于实现中国梦的光辉征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实践在不断深化。人民性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实践逻辑,是百年大党屹立不倒的重要法宝。

人民性是百年大党最根本的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以贯之地践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用百年担当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明确要求“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4];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坚守科学阐明了人民评判的价值标准,深刻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5];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奋斗矢志着力于人民幸福的价值实现,突出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6]。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在大大小小的地震、来势汹汹的洪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同时,积极支持全球抗疫,凸显了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的价值追求。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价值在不断拓展。人民性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价值旨归,是百年大党历久弥坚的根本秘诀。

人民性是百年大党最突出的精神特质

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建立丰功伟绩的过程中,也培育和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艰苦创业精神,抑或是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改革开放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奋斗精神[7],都以人民性为精神主线,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扬服务人民、忠诚人民、奉献人民的精神特质,并将这些精神特质深深融入到党的信念、宗旨、作风之中,融入到党的血脉之中,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在于始终不忘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共同构筑的精神谱系。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精神在不断升华。人民性作为中国共产党最突出的精神特质,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

百年启航,人民至上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8]。立足百年新起点,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9],坚持人民至上,筑牢人民根基,赓续人民血脉,凝聚人民力量。

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筑牢坚实的人民根基

百年大党来自于人民,人民是我们国家的坚实根基。立足百年新起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深深地扎根人民,筑牢坚实的人民根基,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是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治国理政各项事务要把握好“为民”这条主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具体来说,政治建设要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同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建设要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致力实现共同富裕;文化建设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补齐民生短板;生态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二是坚持为了人民的一切。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坚持为了一切的人民。厚植群众基础,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赓续赤诚的人民血脉

百年大党为人民而生,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立足百年新起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牢牢地团结人民,赓续赤诚的人民血脉,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一是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10];同时,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结合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特点,以融合创新为指向,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多层次、立体式、全方位地了解民意,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二是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增强公仆意识,永葆爱民、为民和惠民之心,倾听群众所需,回应群众所求;同时勇于自我革命,既严以用权、律己,又勇于谋事、创业,坚决扫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坚持不懈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三是警惕分裂党和人民的敌对势力。特别是要高度警惕各种敌对势力、反动势力通过隐蔽的方式丑化中国共产党形象、污蔑党和国家领导人、歪曲党史国史、曲解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妄图达到分裂党和人民的险恶目的和丑陋行径。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凝聚磅礴的人民力量

百年大党因人民而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立足百年新起点,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地依靠人民,凝聚磅礴的人民力量,始终坚持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一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中铸就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和创造性,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继续依靠人民群众创造更加恢弘的历史伟业。二是激发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他们谱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深深扎根人民、牢牢团结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不断创造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本文作者为湖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杨莉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8][1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

[2][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98页、第62页。

[3]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第4—17页。

[4][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35页、第1—2页。

[7]齐彪、邢济萍:《中国共产党精神及其谱系探析》,《前线》,2020年第11期,第4—10页。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409—410页。

责编:罗 婷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