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现:
· 基层干部“适应新常态,落实总要求”的工作适应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在工作适应能力评价的四个具体因子中,工作影响因子得分最高,说明基层干部在工作中能够不断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与其他因子相比,工作自主性因子的评价得分相对较低,应当进一步对基层干部进行赋能,使其在新发展格局下有更大作为。
· 基层干部对其所在单位部门当前的党建工作评价较高,认为党组织重视党建工作、监督管理到位。受访干部对党建工作中的创新举措也十分认可,并且普遍认识到创新在党建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仍然是影响基层干部工作状态的重要负面因素,“学习工作连轴转”“明知弄虚作假,也要把材料补上”“上级政府‘甩锅’给基层”等问题是广大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最反感的行为。这些行为对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工作适应能力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应当坚定不移地推动基层减负。
· “躺平心态”“佛系心态”“玻璃心态”“投机心态”是影响当前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四种主要消极心态,具体体现为“只想躺在功劳簿上,奋斗与拼搏的干劲消退”“只想完成分内的工作,其他与我无关”“对待群众负面工作评价过于敏感,害怕付出没有回报而失去耐心”“试图以最小的努力和最低的风险来追求结果”。这四种心态对改革与发展都有消极影响,需要予以克服。
调查时间:2021年6月10日—6月20日
调查对象: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共回收有效样本1297份。男性占40.5%,女性占59.5%;受访对象身份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般人员、企业/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企业/公司中层管理人员、企业/公司一般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的占比分别为12.0%、23.1%、14.0%、17.0%、20%、7.4%、6.5%;受访对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49岁,其中,20—29岁占31.7%、30—39岁占55.0%、40—49岁占11.3%,其他占2.0%;从行政级别上看,处级及以上的比例为5.1%,科级占26.7%,普通科员占43.2%,其他占25.0%。
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须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抓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提高思想站位,立足实际、守正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学习教育各项任务”,“要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基层党员干部的高素质、专业化,对于提升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新征程上,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对基层干部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广大基层干部的适应状态如何?他们在当前形势下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有什么新特点?对自己所属党组织的建设情况怎么评价?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他们有怎样的期待和认知?围绕这些问题,人民智库对广大基层干部开展了专题调查。
工作适应能力的提升充分说明党组织焕发出凝聚力、战斗力
基层干部的工作适应能力,即“适应新常态,落实总要求”的能力,集中体现了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定力,以及抓发展、促改革的本领和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干部所在党组织和机构的党建工作水平。调查显示,受访基层干部的工作适应力评价得分为81.27分,工作意义、自我效能、工作自主性、工作影响因子得分也远高于优异标准线(75分)。其中,工作影响因子(82.34)得分最高,说明受访对象认为自己的工作具有价值和意义,也认为自己对所处部门的事务有一定的影响力。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坚持党建带群建,更好履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职责。”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自觉、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这为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水平和质量指明了方向。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永葆蓬勃生机,就是要激发创新型机关党组织建设的活力,让更多的基层干部通过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
高参与感还体现在受访干部对自己周围干部的评价和判断上。调查表明,“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怀有敬畏之心”(8.62分,满分10分,下同)“敢抓敢管,善于处理突发、危机等棘手问题”(8.51分)是受访对象对身边基层干部评价和认可最高的两项。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受访干部对身边或周围干部的这两项高度评价,充分说明全面从严治党在不断取得重大成果,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也深切感受到,风雨袭来时,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的权威是最坚实的靠山。
基层干部认为单位部门充分重视党建工作,创新性提升空间大
党的建设是抓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基层干部对党建工作的看法与评价,能够很好地反映当前党建工作的真实情况。调查表明,基层干部对所在单位部门的党建工作评价正面,认可度高。“对党建工作重视、监督管理到位”是受访基层干部认为与其所在部门党建工作最相符的表述,认可度达到了8.58分。过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存在对党建工作不重视,党建工作空壳化、形式化,党建、业务“两张皮”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建工作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受访者对“党建工作的创新做得比较好”这一表述的认可度达到了8.40分,创新是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基层党组织都积极探索创新党建形式,打造“党建+和谐共建”“党建+队伍建设”“党建+业务发展”等“党建+”工作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引领保障。此外,“党建工作保障机制比较完善”“抓中心议大事能力比较强”“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比较强”等表述也被认为能够较为准确地描述当前党建工作的真实情况。
调查表明,基层干部认为“以传统与创新的合力推进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联系最为密切。可以看出,创新在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已经成为基层干部的共识。在新发展阶段,应继续以创新推动党建高质量发展,继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层党组织处在党的建设工作的最前沿,遇到的问题最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也应最多,因此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应当成为一种常态。针对社区、农村、国有企业等不同类型的基层党建工作,应当探索不同的创新发展道路,找到符合自身工作特色和发展需求的党建工作模式。
形式主义对基层干部工作负面影响大,应持之以恒深化基层减负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阻碍党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打消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增加基层干部工作负担的重要原因。针对基层突出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党中央把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切实开展专项整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在推动基层减负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当前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任务仍然很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仍然存在,广大基层干部对此深恶痛绝。
调查表明,超六成受访者认为“年底‘突击’花钱培训,学习工作连轴转”是工作中最不能容忍的问题。基层干部不仅要处理繁杂的日常工作,还要面对上级的监督检查、巡视整改、教育整顿等一系列任务。在一些动辄一两个月的巡视整改和教育整顿中,白天开会晚上加班干活,是很多地方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这不仅导致基层干部身心疲惫,而且极大打击了基层干部认真工作和服务群众的积极性。
有56.7%的受访者认为“明知弄虚作假,也要把材料补上”是最不能容忍的问题。上级部门对于基层权力运用的规范和程序做了细致的规定,这就导致基层干部必须按照上级要求的规范和程序工作,否则就是违规,而且很多上级部门要求基层工作每一步都留下痕迹,“工作留痕病”仍然顽固地存在于基层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基层事务的繁杂性和不确定性要求基层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因此,“作假”就成为基层干部应付上级部门的常用手段。
50.2%的受访者认为“‘锅锅’砸基层,只能‘瞎对付’”是最不能容忍的问题。“责任甩锅”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从“责任甩锅”类型看,既有自上而下层层签责任状的下移式“甩锅”,也有自下而上层层请示式“甩锅”,还有横向部门互相推诿扯皮式“甩锅”。其中自上而下的“甩锅”具有最恶劣的影响,上级通过让下级签责任状、频繁监督检查、考核评比等方式来督促基层办事,并摆脱自身的责任。基层难以招架,只能以形式主义应对,从而对基层治理造成“大害”。
持续推动基层减负,既是广大基层干部最为期待的事情,也是推动基层干部干事状态提升和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工作。
改革创新和推动发展,四种心态要不得
在问及“哪些心态或想法会影响到改革创新或推动发展”时,“面对改革、变化的时候,想先等等看”(58.4%)“只想完成分内工作,其他与我无关”(57.7%)“一切按规矩办,排斥任何灵活”(57.6%)和“对重要的工作,说得很多,但不付诸行动”(57.3%)是被选择比例较高的四项。
“躺平心态”:躺在功劳簿上,奋斗与拼搏的干劲消退
“面对改革、变化的时候,想先等等看”的想法,本质是一种“躺平心态”。“躺平”是一个网络流行语,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攒钱焦虑伤身的生活,主动低欲望生活的一种生活哲学。受访者表示,持有这种心态的干部一般在之前工作中曾取得一定的成绩,其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也足以支撑自己作出更大贡献。但是面对新形势,他们却选择“躺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上,不仅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步伐,反而在原地画圈,建造壁垒,试图独享“功劳”而拒绝团队合作。这种心态以既有贡献和功劳为前提,以怕出事为借口,对新的突破、尝试和贡献指指点点,在现有的发展格局和人事结构中,营造出一种“出事就他人背锅,没出事则看过往功劳簿来分配荣誉”的不作为的氛围,这种心态会严重影响群众满意度以及其他同事的工作主动性。
“佛系心态”:日常生活小事可以,但是工作当中要不得
“佛系心态”表达着一种“有也行,没有也可以,不求输赢”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面对一些无关原则的事情,多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多想想别人的不容易,没有必要锱铢必较和针锋相对,这种豁达心态值得鼓励。但在工作中,“只想完成分内工作,其他与我无关”的“佛系心态”是要不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是对基层干部的必然要求,但是只关注自己这一小条块内容,机械地割裂工作的整体性,必然也干不好自己分内的工作。这种“佛系心态”如果在政务工作、原则问题上出现,那必将导致“佛系沉默”“佛系旁观”“佛系不为”滋长蔓延,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玻璃心态”:害怕付出没有回报而失去耐心忘记初心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必须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准。做好群众工作,就必须把握群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发生变化,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逐步上升。部分群众利益诉求过高,表达方式过激,有的甚至把怨气发泄到基层干部头上。而基层干部掌握解决问题的资源不多,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束手无策,导致群众很难认可基层干部的工作。但如果基层干部因为这些情况就对自己的工作感到不满,说明其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干部。“玻璃心态”的出现,反映了这些干部的个体素质不高,工作能力不强。作为基层干部,要对组织的培养有感恩之心,对待工作评价的起伏转变有一颗平常心,守住底线,努力向高标准迈进。
“投机心态”:犹豫、懈怠、畏难,试图以最小的努力和最低的风险来追求结果
“对重要的工作,说得很多,但不付诸行动”集中体现在一些干部身上。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奋斗的脚步从不停歇,始终不惧风雨、昂扬前行。江山是打出来的,成就是干出来的。一个人的工作受不受重视,一个人受不受尊重,不取决于表态要干什么,而是取决于怎么干、干得怎么样。在新征程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必须抓重点、排先后,讲究科学时序,有效利用现有条件,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而继续努力。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融入新发展格局,基层干部认为应当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创新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重塑我国经济新优势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方向,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干部工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只有基层干部正确认识新发展格局深刻内涵,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做到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基层干部才能有更大作为。
调查表明,当问及“党建工作如何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时,有65.5%的受访者选择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探索开展党内法规实施评估工作”,认为这是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应该进行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构建新发展格局,更要高度重视政治引领,用好党的政治优势,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把握方向、掌控大局、保障落实的作用。有64.8%的受访者认同“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深入总结助推科技创新发展的党建创新案例和经验”这一观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其主要目的在于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此外,认同应当“打造和创建高质量的党建品牌,以党建品牌创建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助力新时代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小康成色”“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进步整体提升,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受访者比例也比较高,分别为59.8%、53.7%和49.6%,可以看出,基层干部对党建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考和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百年党史蕴含着实践智慧与思想力量,广大基层干部要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信仰,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同时,创建党建品牌和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全面提升有助于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高质量融合,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党建保障。
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和现象
基层干部在工作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权还有提升空间
随着基层减负工作的深化,基层干部的适应能力不断提升,但是相对于工作意义、自我效能和工作影响,工作自主性因子的评价得分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基层工作如同堆积木、建高楼中最底层的部分,需有深厚稳固的地基和逐层减压机制。然而,呈倒三角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将更多任务和责任层层下传,压在基层干部身上。新形势下,一些潜在性、随意性和碎片化的问题层出不穷,问题和矛盾何时以怎样的方式发生与解决,超出了一些干部的能力,需要基层干部始终保持清醒状态,多做预案,以确保万无一失。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身心俱疲,难以做开创性的工作。有受访对象指出,“群众有情绪,八成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但我们的干部有了情绪,那八成是领导的工作没有做好”“最让人担忧的并不是在做无用功,可怕的是还不如做无用功”。只有“以上率下、真抓实干、稳扎稳打”的领导干部才能杜绝主观主义决策,只有秉承实事求是态度的领导干部,才能在组织生活中真正重视基层干部的诉求和意见。而意见被关注和被倾听,才是对基层干部的工作最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基层干部要对自己的创新性有客观理性的认识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创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光荣传统和基本经验。工作适应能力不断提升的党员干部,对于自己在工作上的创新性表现评价也不低。在针对自己创新性方面的评价时,“将创新想法转化为能实现的做法”(8.43分)“针对问题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8.36分)和“在组织内促成创新想法的流通”(8.35分)是受访者自我评价得分最靠前的三项表述。这说明受访基层干部在“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和“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方面做得不错,甚至效果突出。
一般而言,“创新”以“非凡论”为基本立场,将创新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发明联系在一起,进而认为创新是天赋异能的表现。但科学研究认为,创新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需要不断加以培养和开发。当前受访干部对自身创新性的肯定是积极的和让人振奋的。创新的本质意味着“非常规问题”才是创新得以显现的客观条件,对于创新能力的评价,自我的高度认可和期待是能动性水平高的体现,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工作成效去检验。所以,广大干部对自己的创新性要有客观理性的认识,切莫未经检验而想当然,陷入主观主义的困境当中。
树立理论自信,要有钻研精神;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就要练就过硬本领
在“对身边或周围的党员干部进行评价和判断”时,“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怀有敬畏之心”方面得到了高度评价。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和“热爱自己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评价得分不仅相对靠后,而且评价的意见分散性比较突出。这说明受访对象认为很多同志在理论方面的钻研和学习还要继续深入,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毕生信仰,学深悟透,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不忘初心;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以致用,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承担起党的事业重任,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只有这样,才能刺破重重迷雾,抵制住各种诱惑,不被任何力量所击倒,切实做到忠诚党的事业、心系人民群众、专心做好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用这一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历史机遇,战胜风险挑战,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真正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真理力量。
提升基层干部适应能力的对策建议
以党史学习教育新成效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学党史,就是要全面学、系统学、持之以恒学。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强化基层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信心和决心。应当进一步稳固党史学习教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成效,把“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基层干部应当继续提高自身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努力让人民群众满意。应当进一步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开拓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上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教训,在面对新形势下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挑战时能更加从容地应对。
大力提升干部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认识
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要加强基层干部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要纠正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错误认识和不当判断,防止在发展中走封闭僵化之路。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发展格局都有着科学且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和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受访干部都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在如何畅通国内经济循环、解决经济发展“梗阻”问题上,应当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大局意识,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等不利因素。
持续为基层减负和放权,放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
调查表明,在改革创新和推动发展中,基层干部存在着“躺平心态”“佛系心态”“玻璃心态”和“投机心态”,这与基层干部自身的素养以及基层工作环境有关,也与基层体制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过度消耗治理资源和干部耐心有关。应当持续推动为基层减负,切实解决上级政府“甩锅”给基层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的精力用在服务群众和推动发展上,让工作为基层干部带来参与感和获得感,而不是把基层干部视作上级政府的一颗颗螺丝,要求他们盲目按照上级规范和程序开展工作。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审查和巡视整改,特别是对乡镇基层政府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巡视监察,要创新监察方式,保证监督效果的同时不能影响基层干部的日常工作。
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创新,为基层干部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是培养和提升干部专业素养最好的方式之一,也是基层干部发挥自身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作用的最重要途径。要深入挖掘基层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创新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努力创新党建载体。要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把基层党建作为本职工作、首要工作来抓。要高度重视党建政治引领作用,增强基层干部把握方向、服务大局的能力,发挥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引领作用。要推动基层党建创新,聚焦各领域基层党建难题,树立“大党建” 思维,推动“党建+”建设,探索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路,为基层干部在新发展阶段发挥更大作为提供有力的平台保障。
【执笔:人民智库研究员 刘哲 单宁 于飞】
责编:程静静 / 臧雪文
声明:本文为《国家治理》周刊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国家治理周刊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