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姗姗来迟的东京奥运赛事刚刚落下帷幕,由此带来的话题却热度未减,有成功夺金后的欢呼雀跃,有刷新世界纪录的兴奋呐喊,也有因赛场失利而招致的不满,甚至网暴……东京奥运是一面多棱镜,反映出的不仅有当前的国际局势,也折射出了当下国人心态,同时又似明似暗地弹奏着时代的主旋律。
被誉为“奥运第一人”的张伯苓曾提出过著名的“奥运三问”,如今看来,我国均已悉数实现了。想想曾经孤军奋战的刘长春,再看看创造历史的“亚洲飞人”苏炳添,“国运兴,则体育兴”的道理,自不必所言。奥运赛场同样也是一个展示民族精神风貌的舞台。参与奥运谁都想赢,但是奥运精神并非只为了“取胜”。
全球新冠疫情肆虐,但选择不参加东京奥运会的国家实际并不多,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出征东京。竞技体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追求卓越,运动员肩负着为国争光的使命。于任何一国而言,奥运金牌无疑是最能够彰显实力的,金牌背后凝聚的不仅是运动员的汗水,也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四年一次的奥运也像极了四年一次的“大考”,检验的并非只有项目的竞技水平,科学训练的效果,超稳定的赛场心态,这些无疑不是一个国家精神风貌的展现。体育作为中华民族复兴标志性的事业之一,绝非可有可无,也绝非奥运期间才重要。现代奥运发展到今天,没人有会否认奥运对国家认同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大多国家会派出代表团参赛的原因之一。但只看结果,只追求“奖牌数量”,甚至抱有“金牌偏执”,那便是看轻了奥运会的意义。奥运旨在祈愿和平,传递友谊,向人类的身体极限发起挑战,也是全人类作为共同体的精神慰籍。东京奥运会赛场上难民代表队的出现,不仅为这些已沦为难民的运动员提供了“机会”,也是对全球难民的巨大鼓励和支持。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所说:“我们希望奥运火炬能在隧道尽头成为一盏明灯。”而这盏“明灯”照亮的是人类共同的未来。
的确,奥运会颇似“诸神之战”,各国皆有备而来,那靠什么赢?靠技术,靠智慧,也靠“精神”。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那些传统优势项目丢了金牌,输了名次,网上抱怨甚至是谩骂时有发生,银牌都需道歉求原谅,何故?似乎一部分人只接受那些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奖牌”,却永远对传统优势项目苛责完美。我们应该记得“取胜”绝不是竞技体育存在的唯一追求与价值。在瞬息万变的赛场上,因不确定性,竞技体育带来了刺激和惊险。参与奥运应尊重赛场的规则,接受赛场的不确定性。运动员并非是争夺奖牌的“工具人”。运动员享受赛场,观众享受观赛,才是奥运赛场内外应有的状态。因为一场失利,而质问那些传统优势项目的“体育精神”何在,影响的不仅是运动员后续竞技水平的发挥,同时也输了体面。技术可以追赶,但精神需要传承。竞技体育的精神也绝非只是赢得起,而是“不怕输”,是永不放弃,这一点在女排姑娘身上仍清晰可见。为何一些项目接力赛、团体赛中表现优于个人比赛?因为我们的远动员传承的是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功勋长驻,丰碑永存,靠的不仅是个人在赛场上的表现,靠的是每一代中国运动员的咬牙坚持、奋力拼搏,这才是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如今,我们已然开启了不可逆转的复兴征程,拥有了民族复兴的底气。中华民族要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同样需要与大国地位匹配的民族自信。百年奥运梦圆,我们靠的不是一代运动员,而是每一代中国运动员的不懈追求,行而不辍。强国征途上,我们靠的是一代代中国人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盘点所有东京奥运记忆,最让笔者难以忘怀的是女子四人双桨夺冠的过程,姑娘们节奏一致的动作,气定神闲的“桨频”,坚持不懈的耐力,都是胜利的法宝。这般举重若轻,淡定自若的神态,便是时之所需民族自信的模样。
齐冰 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