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读书 > 正文

坚守阵地 肩起职责

——读《坚守战地1200天》

中东地区何时可以实现持久和平与稳定,牵动着世界的目光,牵动着全世界和平爱好者的心。有一位人民日报记者,背起照相机,穿上防弹衣,在3年多的时间里,从埃及到利比亚、从的黎波里到大马士革,东奔西走、左冲右突,历经艰难险阻。他在战火中发出一篇篇带着硝烟、沾着血泪的深度报道,向读者全面、深入、系统、细致地展现伤痛、激荡和变化中的中东;他不仅忠实记录下这段历史,还以中国视角和正义立场,对其进行深入思索和理性剖析。捧读《坚守战地1200天》(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书,深感这份来自一线、鲜活冷静的战地纪实弥足珍贵。

本书作者焦翔是党报记者,也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荣誉背后,他认为自己只是忠实履行记者的神圣职责。本书封面上,湛蓝的天空与战场废墟形成反差,更与弓身疾奔的画面人物形成强烈静动冲突。弓身疾奔,正是作者在战场一线履行记者职责的身影,也是奋力向前的记者本色的体现。

对于书中的每一章节,作者不以所见所闻而以所思所感为标题,再次提醒读者,这是一名记者的生动记忆和深入思考,而非事件的编年记录。翻开正文,紧张气息扑面而来。1200天的中东故事就此揭开帷幕,战地画卷徐徐打开,把读者带进曲折起伏的硝烟岁月。

从书中,我感受到党报记者勇敢的心。没有这颗心,当战火燃烧时,即使不启程回国,也可以躲在安全掩体后作有限的报道;没有这颗心,回国之后完全可以不再上前线,但是作者在耳朵已被枪炮震伤的情况下,接到号令依然即刻整装出发。有了这颗心,拿到前往利比亚的签证,就抑制不住心跳加速;有了这颗心,全然不顾危险,奋力抢回拍下珍贵画面的相机;有了这颗心,虽然每天夜里听着枪声、炮声和频繁响起的救护车鸣笛声,第二天大清早依旧飞奔战地;有了这颗心,才能在白天站在阳台上观察楼下正在进行的巷战,忘记“子弹不长眼睛”的警示。

从书中,我感受到党报记者理性的笔。作者深入实地、遍访人物、广结众友,倾听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小贩难民的真实想法,梳理历史的经线与国家现实的纬线,提出关于世界、地区、人物、事件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以证据推理,观点水到渠成。这些建立在真实观察基础上、经由逻辑推导出来的结论,被抽取放在章首节首,清晰明了,读罢全书让人不由得点头称是。

从书中,我感受到党报记者温情的眼。作者以文字和镜头记录的,既有战争带来的凄凉、战争对人间美好的摧毁,也有跨越国别的人间真情。大马士革老城简版的婚礼,隔着玻璃弹孔向作者投来的笑容,家园解放后乘车返回的孩子们充满期盼的双眼,手持蜡烛祈祷的儿童,怀抱婴儿、泪眼蒙眬的妇女……一张张照片震撼人心。这一个个瞬间,被作者友好、乐观、温情的双眼和手中的镜头捕捉。

从书中,我感受到党报记者勤奋的脚力。勇敢奋进的心、聪慧理性的笔、温情友好的眼,离不开奋力向前的双脚。哪里有爆炸、哪里有冲突,双脚就奔向哪里;哪里有新闻、哪里有焦点,相机便举到哪里。1200天在历史上只是弹指一瞬间,但上百万字文稿、6万多张照片,却是一位记者用双脚奔跑出来的沉甸甸的收获。

《坚守战地1200天》奉献给读者一份生动丰富的战地纪实,也让我们看到新时代党报记者的青春无畏、奉献无悔、求索不止、奋斗不息。期待新闻战线有更多这样的青年力量奋发作为,更好肩负起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

(作者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

[责任编辑:赵光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