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
圆了中华民族千年“小康”梦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有为数众多的民族,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之路,是普天之下的殷切期望。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仍处在发展中或欠发达的状态,大部分的民族享有的生活状况与良好愿望还有很大的距离。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积淀深厚,更是对摆脱贫困和追求宽裕富足的生活有美好的冀盼。一部中国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争取安定宽裕生活的历史。殷实小康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面。“小康”一词,千百年来不断出现于各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真切反映了长期处于贫困之中的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并没有给小康社会的产生留出空间,积淀深厚的中华文化也没能让中国百姓摆脱千年的贫困。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更是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尽列强的欺负和压迫,民众的生活更为贫困,中国成了世界上最落后、最悲惨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历史长河的千年流淌中,宽裕富足的小康社会只能是中国百姓深埋在心中而难以实现的一个梦。
中国共产党人被历史所选择,被人民所选择,被时代推进了改变中国历史的舞台中央,带领人民破坏一个旧世界,从头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人要来解决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面对的第一难题:消除贫困、实现小康。摆脱贫困,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的建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为人民谋利益有了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构想。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外国友人时就明确指出,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不是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接着,邓小平同志为“小康”目标划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的底线,“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1982年9月,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起到20世纪末实现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用小康社会来定位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大创举。提出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把一个本来很抽象的发展概念阐释为中国百姓千百年来梦中的理想社会状态,并为之确定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是把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理想加以结合的智慧创造。党的十六大着眼于我国长远发展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开启了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个决胜期满打满算只有三年多一点的时间,任务极其艰巨。而且,我们要实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是实打实的不含水分的成就,是群众看得见、信得过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 “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历了发展的多次跳跃,从生产力水平落后低下到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产业门类体系,实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更是经受住各种考验,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在既定的时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终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变成现实。这是一场历史性的社会变革,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梦想,是中华文明进程的伟大成就!
为世界减贫治理提供中国样本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意义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赶上时代的步伐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还在于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脱贫上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为全世界消除贫困做出表率,为发展中国家脱贫减贫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树立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人类社会虽然进入了21世纪,贫困问题却没有因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而消亡,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重,减贫形势依然严峻,消除贫困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首项目标。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全球仍有近10%的人口生活在人均每天费用不到1.9美元的绝对贫困状态,全世界农村地区的贫困率仍高达17%以上。而且,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全球贫困率将出现30年来的首次上升,贫困人口不减反增。
与全球减贫形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在中华大地上消除了绝对贫困,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穷,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没有哪一个国家在遭受世纪罕见疫情的情况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任务不动摇,目标不放松、不打折,最终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时不我待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党的十九大把精准脱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进行全面部署,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情,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收官战,以最大的果敢迈向胜利的终点。
中国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为全球创造了极其珍贵的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世界上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承受贫困人口过多的巨大压力,一些发达国家也有比较严重的贫困问题。中国向世界很好地提供了减贫治理的成功样本,创造的经验有助于其他国家加快治理贫困的进程,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 “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显示出中国人民战胜发展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意志和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必将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大步向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发展的力量更为强大,在世界经济版图的地位更加凸显。自2010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以来,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实施建设,中国经济的总量规模显著扩大,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世界上的地位呈现出突出上升的态势。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10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为9.2%。10年之后的202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17.38%。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第一年,中国经济总量只有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四成(40.6%),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是美国经济总量的70.32%。这一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是世界上在世纪疫情面前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发展的物质基础越来越坚实雄厚。有理由相信,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前进道路上会充满困难和挑战,但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已经越来越充分、基础越来越坚实。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发展优势有新的积累,从制度优势到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发展的经验更加丰富,中国的发展道路一定会沿着既定的方向延伸下去。中国发展经久不衰的一个密钥在于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我们始终以改革的动力化解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始终以开放的胸怀进入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依靠的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必将继续依靠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是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路径,其过程必将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中国加速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创新、奋进的姿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必将到达胜利的彼岸。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新必须成为主要发展动力,科技必须实现自立自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将创新列为发展各项重大任务之首。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地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战略方向和行动路径。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一定程度的科技创新优势,即在部分领域的创新已处于国际第一方阵的水平和能力,如高铁、5G、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技术等。同时,在许多关键技术领域,我们还有薄弱环节,存在着“卡脖子”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比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创新的资源比任何时候都要充分,始终坚持战略方向不动摇,下大力气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规律,科技自立自强越来越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人民积累起更为强大、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这一力量必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吹响嘹亮的进军号。回顾过去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是一部精神力量昂扬的历史。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离不开精神力量的鼓舞。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百折不挠,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建成一个新世界;进入新时期,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推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精神力量不可或缺。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发展基础薄弱的大国,中国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现小康,必将在精神上极大鼓舞中国人民,鼓舞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道路上产生难以估量的精神动能,推动中国人民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发挥巨大的创造力,以百折不挠的斗志和非凡的奋斗精神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终极梦想。
(作者:南通大学特聘教授,东南大学首席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