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七类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现实危害的突出问题,探讨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环境。
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对生于互联网浪潮的“数字原住民”而言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82.9%的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且使用短视频等休闲娱乐比例高。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网络上可能存在的色情、暴力、过度娱乐等有害信息会对普遍拥有智能设备、全面触网的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只有营造清朗洁净的网络空间,才能让祖国的花朵向阳成长,而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发挥多主体多领域联动优势,凝聚强大合力,撑起清朗网络蓝天。
善用法治构筑“防护墙”。完善规范网络的政策法规并开展网络治理可以为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筑牢后盾,为未成年人撑好法律保护伞,在网络空间里为其构筑一道“防护墙”。要在综合研判互联网环境的整体状况基础上,加快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网络保护”专章配套法规政策的制定,完善网络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针对发现的网络领域违法犯罪问题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同时,在多头管理的治理格局下,网信办、公安部门、扫黄打非办、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应联合开展常态化、集中性专项整治,持之以恒重拳出击、全面净网,对于不法自媒体、网站、平台等该改则改、该关则关、该罚则罚。
善管平台拉起“警戒线”。互联网营运主体应担起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第一责任,坚守商业底线和法律红线,增强行业自律,合理利用掌握互联网前沿技术的优势,进行合规审查并规范行为,为未成年人网络使用拉起“警戒线”。具体而言,鼓励开发出未成年人专属应用,不断优化完善软件青少年模式的功能;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运用于信息的生产、流动、交互等各个环节,加大对涉未成年人信息内容的审核力度,及时识别、过滤、拦截或处置不法不良信息,禁止使用时出现无关链接、弹窗;利用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等技术实现账号实名注册制度,对未成年人登入网游时段、时长监管分级,规范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比如抖音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就含有覆盖内容过滤、隐私保护、消费保护、投诉处理等方式。
善聚合力织密“安全网”。除法治贯彻、部门监管、平台担当外,清朗未成年人网络环境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联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将保护工作推向纵深,走细走实,织密保护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安全网”。社会上人人参与,自觉维护网络健康环境,为未成年人创造更丰富的平台、营造更和谐的氛围,带领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挖掘其他兴趣;家长积极履行监护人职责,进行柔性管理,多一些关心与陪伴,以身作则引导未成年人合理运用网络;学校要改变过去“唯分数论好坏”的理念,通过相关教育课程积极开展防沉迷教育,提升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和网络素养。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为了良好的网络生态,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让我们聚众力、汇众智、集众志,用众手共同托起一片清朗的网络蓝天!(作者:陈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