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时代的来临,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多元化、便捷化,但同时也面临以文字概念误解爱国主义和以西方话语消解爱国主义的误区,应重视互联网提供的机遇,进一步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关键词】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 民粹主义 网络空间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延续历史情怀和过往经验,又要体现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此次疫情防控期间,14亿多中国人全民抗“疫”、众志成城,汇聚同一颗爱国心,深刻诠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特征
新时代爱国主义是爱国与爱党的统一。历史实践表明,新中国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现实的。在当代中国,弘扬爱国主义就必须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可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奋斗目标,当然也就是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新时代爱国主义是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强调对国家的积极立场和支持态度,体现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社会主义是中国最鲜明的本质属性,是新时代中国的内在特性。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既内在于兴国安邦的情感逻辑之中,又扎根于富强独立的历史逻辑之中。历史论证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必然而正确的选择。将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结合,能够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潜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误区
以文字概念误解爱国主义。新时代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必须警惕错误思潮对爱国主义的蓄意攻击和恶意解读。最为普遍的观点是将对“国”的理解由“民族国家”的概念引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是建立在近代民族这个特殊的人类共同体基础之上谋求民族权益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和实践运动。而狭隘的民族主义可能导致盲目排外的倾向,助长民族分离主义。
极端的民粹主义与爱国主义也不同,它以捍卫民族和国家利益为名,极端强调平民大众的价值和理想,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的改革,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因为如此,当代民粹主义者打着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幌子,来推行其民粹主义的目标与诉求,这种行径更具有欺骗性和危害性。民粹主义是一种披着爱国主义外衣极具欺骗性和诱惑性的思潮。在一些狂热的民粹主义者看来,只要出于爱国的目的,任何偏激的行为都是无可指责的,任何激进的改革都是民众所希望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粹主义是打着爱国主义旗号大行民粹主义之实的错误思潮。
以西方话语消解爱国主义。在西方话语仍占主导地位的当代世界,存在着诸多对“国”和“爱国主义”概念进行恶意消解的思想和立场。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加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遮羞布。西方试图用自由、平等、博爱等概念来消融国家的阶级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把西方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价值观等包装成“普世价值”鼓吹推销,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道德绑架,消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意识,消融爱国主义的历史根基。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世界市场的成熟,西方国家纷纷扬起了世界主义的旗帜,意图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公平秩序和平等身份这一理念来冲击和虚无化传统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概念。
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与世界主义存在本质区别。我们强调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是倡导“超国家主义”,而是爱国主义在国际社会中的理性升华,是国家利益与世界人民利益的结合;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是一味追求共存利益,无原则退让,而是在主张谋求自身繁荣发展、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去对待世界各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培育融合创新的教育内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除了传统学校教育之外,还扩展到了网络空间领域,教育内容上呈现融合创新的趋势。教育内容统筹祖国的大好河山、灿烂的民族文化,将领土主权意识和传统文化价值教育相融合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方面。教育内容要立足国家现状、放眼全球局势,从更广阔的视野认清中国发展、认识国家利益。教育内容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和红色基地建设,珍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把握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发展脉络,是凸显爱国主义精神真实性和质朴性的关键环节。同时,教育内容也要强化国家安全观教育,针对国内外错误或反动思潮进行澄清、批判和否定,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也丰富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校园范围内创新“互联网+智慧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在社会领域建设好微信公众平台、专题红色网站、专门爱国主义教育APP等网络空间重要阵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让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普及和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由互联网平台带来的爱国主义内容创新体现为建好移动网络上的“精神家园”,广泛宣传爱国故事、爱国主义理论以及爱国人物事迹;建好移动网络窗口展示平台,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和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
开创智能多样的教育形式。新媒体技术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更多平台,突破了以红色主题实践、重大节日庆典、学校理论教育为传统形式的局限,从书本转向网络、由理论灌输转向网络渗透,这种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和隐蔽性、教育主体的虚拟性和平等性、教育内容的共享性和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征。互联网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和平台,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能够实现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线上虚拟教育与线下实体教育相结合、宣传教育与舆论引导相结合,从而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泛化、日常化和多样化。
教育形式的丰富化也让更多普通民众有了新的社会舆论平台来表达爱国主义情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网络信息时代的爱国主义主体以信息化、数字化等方式表达爱国言行,具有较强的渲染性;借助互联网力量,爱国主义言行的传播力度和广度也有明显增强,具有较强渗透性;网络社交平台以音像、文字、图片等形式诠释爱国主义,具有较强的感染性。疫情防控期间,出行的限制促进了网络社交的进一步勃兴,逆行的白衣天使、无畏的安检社工、无私的志愿服务……无数感人而光辉的事例在网络空间构建起爱国奉献的真实形象,广泛激荡起网络空间的爱国热情、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赋予了新时代爱国主义表达的契机。网络空间中也不乏偏激浮躁的爱国表达,盲目排外、激进暴力、狂热躁动等言论或行为频频出现,这种激进或极端爱国主义背离爱国主义初衷,造成社会混乱、损害国家利益,必须坚决抵制。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互联网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艳 美编/陈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