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他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浙江在新发展阶段承担起在共同富裕方面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发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带动作用?一起来看专家解读。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云:
藏富于民的浙江模式的启示
中国土地广袤,各地拥有共性的同时,也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在这种情况下,区域亚模式对整体模式的变迁往往起着试验田的作用。浙江不是GDP总量领跑全国的大省,但却是藏富于民的典范,也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2020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报告显示,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浙江省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三个指标上都高于全国“百强县”的平均值,也高于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2019年全国GDP产值最高的三个省份。
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省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那么,浙江模式的启示是什么?
总的来说,浙江模式的成功在于民间首创精神和有为政府的紧密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收入分配格局由市场主导的一次分配和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组成。走向共同富裕,需要深化市场改革(消除垄断、激励创新、完善一次分配格局),也需要深化政府改革——除了强化市场监管,政府还要在二次分配(社会福利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育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医疗改革等。为促进共同富裕,浙江政府除了打造高效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外,在二次分配领域也大有作为,如2006年率先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但民生问题种类繁多、非常复杂,作为试验田的浙江需要不断摸索,迎接挑战。
2021年7月19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正式发布。提出将率先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并列出了结构性指标,如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超过50%,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的群体比例达到80%、20万元至60万元的群体比例力争达到45%等,这些指标都具有鲜明的共同富裕导向。
从增长到均衡的战略调整,既需要在后进地区持续构建稳固的反贫困机制,也需要在先进地区开展创新实践,发挥带动作用,它们构成了共同富裕的“两个车轮”。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
发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尊重地区发展差异的客观规律,发挥各地区动态比较优势,建立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强区域协同和联动,推动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
如何充分挖掘动态比较优势、有效提升城市能级、激发区域内生发展动力、探索区域合作模式、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问题,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普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区域发展最协调的省份之一,不仅有基础、更有责任扛起新时代使命,探寻新时代区域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子、提供新经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质量。围绕共同富裕的重点任务,浙江要在市场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合作、优化区域互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率先探索创新。创新实施山海协作升级版,探索完善工业飞地、科创飞地、生态飞地等山海协作方式。大力推进海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按照“一县一策”思路,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科技创新、数字化、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生态经济体系。积极推进杭绍甬、甬舟、湖嘉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以省内重点区域一体化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强四大建设,深入实施空间规划一体化,优化省域新基建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在全省域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
以浙江实践丰富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处理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优势区域和加快发展地区的关系,持续推进城乡融合、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是浙江率先探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发挥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助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展优势。通过总结浙江在城市群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实践,凝练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理论,为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内涵提供丰富思想素材和实践案例。
经济大家谈 | 全面准确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