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他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塞罕坝是一座精神高地,是如铁的标杆,如火的旗帜。广大青年要发扬塞罕坝精神,补足理想信念之“钙”、铸牢初心为民之“魂”、增强干事创业之“能”,以实际行动诠释“两山”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续写绿色奇迹,在新征程中建功立业。
发扬塞罕坝精神,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从沙石飞走的荒地到树木遍野的林海,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塞罕坝成为拥有115万亩林海的世界最大人工林,这背后是塞罕坝建设者不怕苦、不畏难、不言败的坚定信念。上了坝就扎了根,塞罕坝建设者在“天当床,地当方,草滩窝子做工房”的艰苦条件下,在树苗成活率极低的现实境况下,在严重自然灾害致使林木尽毁的情形下,凭借着矢志不渝的信念,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地推进绿色事业。古人云:“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青年干部开创事业的前行坐标,是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柱。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接力奋斗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庄重誓言,成为忠诚可靠之人,成为群众可亲可信之人,将绿色发展践行到底,向时代交出一份亮眼的强国答卷。
发扬塞罕坝精神,铸牢初心为民之“魂”。1962年,369人肩负使命上坝,就是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让荒山换了人间,让“绿”成为人民群众身边靓丽的风景线,让“绿”成为推进脱贫攻坚事业的深厚底气。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让塞罕坝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贫到富的大跨越,极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对于广大青年干部来说,为民奋斗是一种天然的情感,是一种根植于心的宗旨与使命,不是短时的,而是长久的;不是口头的,而是行动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入的。我们要以实干的责任与担当淬炼为民之“魂”,以脚踏实地的奋斗造福人民群众,让繁忙有序的工作节奏充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感和满足感,充满诚挚为民的初心和热火朝天的干劲,做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与推动者,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金山银山。
发扬塞罕坝精神,增强干事创业之“能”。塞罕坝的几代建设者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生态建设理念,探索引种、育苗和造林上的科技创新,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造林模式,在实践历练中攻克技术难题,在艰苦创业中绘就绿色画卷,探索出了“绿进沙退”的成功典范,将荒漠化防治的先进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新时代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勇于创新的“先锋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生力军”,要将新发展理念根植于心,有愿干事之“心”,能干事之“劲”,还要有干成事之“能”。要在实践中锤炼过硬本领,在干事善为、创业有为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厚植“生态绿”底色,努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崭新格局,开发绿色生态产业,开掘绿色经济富矿,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者:康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