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据统计,全球超过10亿人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饮茶人口超过20亿。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自古以来就与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对外交往发展密切相关。兼容并包的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是连接国际交流的纽带,“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面向全球化时代的现代世界文明,既彰显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又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共同理想与追求,与传承千年、历久弥新的中国茶文化具有相融相通之处。
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独具特色与和而不同并举
茶,既是一片凝结着中华民族劳动智慧的树叶,也是一杯回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健康饮品,还是一份历史悠久的绿色文化遗产、一张呈现给世界的闪耀中国特色的名片。
茶,起源于中国,初为药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解之”,东汉华佗《食经》也有记载“苦茶久食,益意思”都体现了早期茶的医学价值。人们将茶作为药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的药性较弱,却具有提神醒脑的功用,因此茶逐步转为一种饮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即已开始饮茶,到秦汉时期饮茶之风逐渐传播开来。至汉代,伴随着成套茶具的出现,饮茶的基本流程得以形成。到了唐代,“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著《茶经》,对茶道与茶艺进行系统阐述,标志茶文化达到新的高度。在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宋代,茶文化广为流传,点茶和斗茶之风开始兴盛。明代,饮茶流程大为简化,由煎煮法改为冲泡法,促进了花茶、乌龙茶、红茶等诸多茶种的兴起和发展。到了清代,中国茶已誉满全球,红茶、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茶类一应俱全。时至今日,茶的种植和加工仍在不断精进之中。
中华茶文化独具特色,不仅体现在悠久历史的种茶、制茶、饮茶等茶事上,更体现在形式多样的茶礼、茶会、茶宴上。中国自古以来即为“礼仪之邦”,素喜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斟茶礼、持杯礼、座次礼、奉茶礼、叩指礼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华传统礼仪规范。在茶会、茶宴方面,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便将“客坐设茶”作为普遍的待客之礼,可见以茶待客的礼仪源远流长、由来已久。到唐朝,以茶待客已成为全国性的礼俗。例如,白居易在《曲生访宿》用茶果表现了“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的热情迎来送往,刘禹锡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借茶描述了“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的离别前的深深留念,等等。
茶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构成了日常生活起居的重要部分,积淀出千姿百态、各具风采的茶俗,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大碗茶盛行于北方,凉茶则多见于南方。江浙一带喜饮龙井茶,闽粤台等地偏好小杯啜饮功夫茶,而川渝地区保留着喝盖碗茶的习俗。各族人民也形成了颇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诸如白族三道茶、苗族菜包茶、布朗族酸茶、哈尼族煎茶、佤族烧茶和擂茶、藏族酥油茶等。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华茶文化,在以茶事、茶礼、茶会、茶宴、茶俗等为代表的行为文化层面,众彩纷呈、独具特色、自成体系,不仅保留了既有的特色,而且传遍五洲,不断吸收着新元素,生动演绎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正因为如此,谈到中华茶文化,茶是包容的,中华文化是包容的,一个“和”字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正所谓“和而不同,茶和天下”。自唐宋以来,中华茶文化跨出国门,与异国他乡原有的文化要素融合,最终演绎出具有鲜明异域特色的茶文化新乐章,内涵更丰富、色彩也更为艳丽。
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饮食文化,一如美国人爱好冷饮,便在茶水中加入冰块、冰屑或刨冰,配上糖、柠檬片、果汁和酒等调味品,成为冰茶;英国人在茶中加入牛奶和糖,调出了英式红茶,配上茶点在下午时间享用,形成了著名的英伦下午茶文化;非洲人习惯在茶中加入薄荷与方糖,制成炎热酷暑中的甘醇清爽的饮品。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礼仪文化,一如高丽五行茶礼展示的是向茶圣炎帝神农氏神位献茶典礼。中华茶文化可以融入当地的政治宗教信仰等人文元素,一如日本沿袭了唐代传统的制茶技艺,形成了仪式繁复的抹茶道、煎茶道等日本茶道。中华茶文化与世界各地的万千景象同存共生,这就是独具特色、和而不同的中华茶文化之道。
茶以载道、茶叙国事:平和内敛与开放交流兼备
通过茶境、茶修、茶性,精神层面的中华茶文化体现出中国人的一种价值观念。在中华文明中,茶被赋予含蓄内敛的气质,被寄托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为。如果说大口喝酒折射出中国人热情豪迈的一面,那么小口饮茶正体现了含蓄内敛的另一面。饮茶之道,绝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修身养性,重在修炼清净平和的心境。在中华茶文化的世界中,讲究不显山露水却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释放文化的魅力。
中华茶文化广泛吸收了儒、释、道诸家精华,形成了含蓄内敛的风范,强调修身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内省修行”的一种体现,借“茶以载道”宣扬茶文化中“静”的工夫与修养。纵观古今,静在茶性、茶境、修道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文人墨客、羽士高僧莫不将“静”作为修习之道,正如古语所云“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儒家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以茶养静;道家言“虚极静笃”“静则明”,以茶求静;佛家曰“禅茶一味”,以茶助禅。茶,带着含蓄内敛的韵味,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培养着虚静空明的心境,引领着人与自然的融合交汇,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自在意境。
茶香宁静可以致远,茶人淡泊可以明志。晚唐宰相裴汶在《茶述》中说,“茶……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一诗中也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宋徽宗在其著述《大观茶论》的序中言“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更加全面地阐述了“致清、导和、韵高、致静”的茶文化内涵。几千年来,中国人通过采茶、制茶、辨茶、烹调、品饮的茶事活动来锤炼茶文化的精神,远离尘垢、净化心灵、冶炼品质、提升修养、荡涤心性。
尽管中华茶文化具有平和淡然、含蓄内敛的自然属性,但是饮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茶文化天然具有开放共享、促进交流的社会属性。中国茶早在千年前就已走出国门,以多种形式传播至全世界,时至今日,茶已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贸易量超过200万吨。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茶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架起了多元文化的沟通桥梁。
茶和茶文化由中国走向世界,主要是通过“四种方式和海、陆两条路线”。一是由海外入境的僧侣、遣唐使和学生,将茶及茶文化传至境外。根据史书记载,中国茶种最早向外传播是在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日本高僧最澄法师由唐朝归国时带去茶树种子。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于次年再度从中国引入大量茶种,遍植日本各地。至南宋孝宗时期,日本荣西禅师于1168年和1187年两度入宋,学习佛法的同时精习茶艺,并编写了《吃茶养生记》,大力宣扬饮茶的益处和茶文化的魅力,被后世誉为“日本的陆羽”。在此之后,日本僧人南浦昭明学得茶宴、斗茶等饮茶习俗,并带回大量的中国茶典籍及茶具。在此基础上,日本茶道初见雏形。二是通过贸易的方式传播,形成了著名的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三是通过外交的方式传播,中原王朝派出的使节将茶叶作为贵重的礼物馈赠他国。中国茶最初传入俄国是在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当时的明朝政府公使携带数箱茶叶,从蒙古边界用骆驼由陆路经过十八个月的艰难旅程,将茶叶转运到莫斯科,作为珍贵的礼物赠予当时的俄国沙皇。四是通过中国种茶专家指导,促成茶树本地化种植。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都是在中国派出专家现场技术指导后,种植茶树才得以成功。
中国茶的传播之路,历时数千年,通过陆路实现了对中、西亚、欧洲、俄罗斯、东亚的传播,通过海路先后完成了对朝鲜半岛、日本和欧洲的传播。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的贺信所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中华茶文化是一种开放交流的文化,尽管自古以来流传着无数“走出去”的佳话,但也从不排斥“引进来”。中国是产茶大国,在大量出口茶叶的同时,也有为数不少的进口。据中国海关统计,2020年中国出口茶叶总金额为人民币141.64亿元,进口茶叶总金额为人民币12.45亿元。英式红茶、日式抹茶、印度奶茶等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茶及茶制品在中国市场随处可见,正在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兼容并包、开放交流的中华茶文化,在千年的跨文化交流中已成为一种世界共通的语言,在沟通中西文化、增强各国交流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茶叙国事”“茶礼”频频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彰显礼仪之邦的风采,弘扬中国文化理念,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挑选了西湖龙井、祁门红茶、景德镇茶具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彰显了两国之间的深情厚谊。1971年,美国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周恩来总理选择了西湖龙井作为国礼,表达了对此次中美关系破冰之旅的重视。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毛泽东同志馈赠的礼物极其珍贵,为武夷山大红袍母树所产的四两岩茶。作为千年来的皇家贡品,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年产量仅有八两,周恩来总理因此戏称送出了“半壁江山”,现场气氛顿显轻松,给尼克松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段外交佳话。1991年,江泽民同志应邀访苏,携带了两千公斤特级祁门红茶作为国礼,从此中国红茶在俄罗斯等地颇具人气、广受欢迎。
共品茶香、和谐相生:茶文化成为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
中华茶文化,具有超强的融合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成为“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理念最强有力的佐证。正如习近平主席2015年10月访英期间在英国女王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祝酒辞所言:“中国的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英国人别具匠心地将其调制成英式红茶。 中英文明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成果,促进了社会进步,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017年,首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京召开,会议海报选取了“茶”为主要创作元素,巧借中国以茶会友、品茶论道的文化传统,广邀世界政党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的对话会主题,传递“和而不同”“和谐相生”“美美与共”的理念,践行中国传统“和”文化。
中国一直秉承“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主席以十个“坚持”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多次重申中国“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处在草木间的人,尚且难免会有磕碰,国与国之间,更免不了存在一定的摩擦。中华茶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崇尚的与世界相处之道,“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世界展现了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以茶叙事”频频出现于APEC 峰会、G20 峰会、金砖峰会等重大国际多边场合。中华茶文化再次崭露头角、风靡全球,担当着传递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文化使者。2018年,在厦门金砖峰会上,大红袍、正山小种、铁观音、白茶、苿莉花茶等五种茶和建盏被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各国领导人。在近年来的中外交流中,接待外宾的各种茶会和国礼展现了中国茶的独特魅力,中华茶文化“润物细无声”,堪称中外文化交流的粘合剂、国际经济合作的助推器。不仅如此,通过讲好茶故事,大力宣传中国茶文化,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还有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互信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外交场合以“茶”为引,在俄罗斯谈“万里茶道”、在比利时发表“茶酒论”、在巴西论“百年茶之友谊”等,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推广至全世界。从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到国际青少年茶文化夏令营乃至《印象大红袍》文艺汇演,一系列以茶故事为题的国际交流活动以茶为媒介,将和平、包容、文明的中国展现于全世界面前。
茶与茶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跨文化交际最好的媒介之一,世界各国人民因为茶而拥有了一种共同的语言。茶味绵长、意境幽远,正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追求,海纳百川、大道致远。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学系主任)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专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彰显的中国制度优势研究”(项目批准号20VSZ007)的研究成果】